2002年7月28日

星期

   

灵山农民上网走富路

本报记者 胡平

  一路走来,当我们看到一些地方水果积压,叹息“果贱伤农”时,在广西灵山县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卖水果富了的农民们修了“荔枝路”、建了“龙眼楼”、开了“西瓜车”(指农民卖水果赚了钱后修路、建房、买车)。农民们有句口头禅:“要想富,快到信息馆去找门路。”

  建电子网络,为农民服务,开始于一年前。那时农村信息不灵,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增收不快、不多、不稳,给这个农业大县带来困惑。灵山县委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信息基础薄弱,农民获取市场信息量小、渠道少,大多数农民无法了解外面市场的动态,不知道种养什么才能卖出好价钱;二是农民迫切需要基层干部的帮助,而基层干部平常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指挥农民的做法,效果不好。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在这个县调研时说:实践“三个代表”就是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一点一滴,积少成多,切实解决群众所需解决的一切问题。

  一年来,灵山县多方筹集资金,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治区扶贫办共同筹建乡村电子信息馆。目前,全县共投资260万元,在县城及19个乡镇和5个村建立了乡村电子信息馆,共有电脑365台,电视机、VCD机、电视卫星接收设备各25(台)套,影视光碟3万多盒,初步形成了县、镇、村三级电子信息网络。

  电子信息馆都建在圩镇中心或集贸市场附近,为群众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很受农民的欢迎。

  电子信息就这么管用?农民袁梅有半信半疑地来到信息馆。问:菜的价钱好吗?管理员在互联网上为他点开了当天全国农产品的报价。问:我现在种什么赚钱?比较结果是种玉兰花。他失声叫道:“嘿,真神了!”

  最让大家信服的是,去年椪柑成熟时,村干部从网上收集外地市场价格在信息墙上公布,同时又从网上招来客商,使15万公斤的椪柑较往年提前半个月销售一空。

  檀圩镇是灵山县西瓜主产区之一。以前由于市场信息不灵,西瓜价格一直被商贩压得很低。去年,镇里将西瓜供应信息通过电子信息馆上网公布,吸引了众多外地商贩前来收购。瓜农们一反往年求客商收瓜的常态,对外来的老板胸有成竹地大胆讨价还价,并能一口气说出从镇电子信息馆大屏幕上看到的当天全国各地西瓜市场价,结果老板只好加价收瓜,每公斤西瓜的价格比往年上涨了5分钱。仅此一项,镇里的农民就增收数百万元。

  始料不及的是,灵山县很快就出现了一大批“信息通”、“土秀才”。青年人脑袋灵,掌握新知识快,成为电子信息馆里最活跃的一群。

  谭家营村有几个曾无所事事的青年,自从在电子信息馆学会用电脑后,除了在网上玩游戏听音乐,还注意收集农产品供求信息,由于没有本钱,他们就做中介,有的还真做成了好几宗生意呢。听到别人称他们是“经纪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如今在在灵山县,农民利用电子信息馆学技术,掌握信息发了财的传奇故事很多很多。苏村的青年农民卢先友是当地有名的鸡苗孵化大户,去年10月买了一台电脑,专门用于学习鸡饲料配料和上网查询各地鸡苗供求信息,使产销两旺,效益倍增;种果大户邓建宜在信息馆学会了果树“反季节催花”的先进技术,并大胆在自己的果园试验,使他种的龙眼推迟到10月下旬上市,结果比上年增收近万元。

  而作为服务农民的基层干部们,经电子信息馆培训,由过去“少了喊,多了砍”的“瞎指挥”转变为利用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灵活引导。

  石塘镇干部吴月明的联系村是有名的种植八角村,针对该村农民缺乏科学管理技术,他主动到电子信息馆参加学习培训,把学来的知识带到村里,亲自到现场为农民传授管理技术,使村里的千亩八角获得丰收。外地商贩想以每公斤7元收购,吴月明及时传递外地市场行情,外地商贩只好把收购价提高两元,使该村农民多收入15万元。

  干部给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于是出现了农民争、抢、拉干部要信息、求技术的喜人现象。灵山县委书记杨海空说:“建立电子信息馆,干部转变作风,农民增产增收,给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