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日

星期

   

从“哈佛博士事件”反思我们的人才观

兰纪平

  哈佛博士陈琳凭借在国人眼里很是辉煌的学历,加上编造的更加辉煌的业绩,居然当上了“国内第一位百万年薪的大学校长”。只是这道西洋景未能持续多久,曾对他寄予厚望的校方就将其炒了鱿鱼。理由并非学历有假,亦非觉察出他的海外业绩多为编造,而是发现“他的能力难以胜任”。

  这是一起海外学人回国蒙事儿的事件。作为海归学人一方,为谋高就,编造谎言蒙骗国内乡亲,至少该受到道德谴责。但另一方面也使人感到,当前社会上的人才观存在偏差,这就是学历等于人才,高学历一定是高素质人才。到了哈佛博士就应是无所不能,甚至握有点金术的超级人才。

  且看山东那所高校的招贤要求:校长只要“哈佛、剑桥、耶鲁等世界一流名校毕业生”。这当然无可厚非,如同有人只是青睐奔驰车一样,但随之而来的任务就显得过于艰巨了:上任者不但每年要向那些西洋名校输送学生,还要让该校“教师队伍在预计期限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学院的学术、科研工作在世界学术科研界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人才观的偏差了。一所刚开办的学校要实现其宏伟目标需要有诸多因素,还要有几代人的努力。有言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立竿见影、点石成金的企盼并不现实,莫说是随便找个哈佛博士,即便是再开天价,把哈佛校长搬来也不中嘛。

  再看我们的媒体。哈佛博士上任后出的问题显然是在履约能力上,身为校长,他连同教师、学生沟通之事都做不来,又如何能迅速将学校带入世界一流呢?于是便有了校方醒悟,将其解职的结局。然而媒体的质疑、追踪,一度都集中在陈琳“是否真是哈佛博士”上。也许在有的记者、编辑看来:从哈佛这座“总统的摇篮”出来的博士,当个校长该是游刃有余;此公若无此本事,很可能是个假冒者,真的哈佛博士决不会如此。这又是人才观的偏差了。

  本来,任何学校的教授、学生素质都有良莠之分,哈佛亦不例外。毕业生里出了几个总统,就称学校为“总统的摇篮”,再以此推论毕业生们都有总统水准,是很可笑的逻辑。若拿此去恭维西方人,对方可能会反问:哈佛出的罪犯可能比总统多,是否该称哈佛为“罪犯的摇篮呢”?学历这东西表明的只是该人曾在何处修过哪些课程,更高的学历意味着研修的课程更多、更专;但即使最高、最有名的学历,也并不能同好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将军、校长等高级人才划等号。后者还需在实践中磨炼、提高、检验和筛选,需要真正的业绩去证明。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在一个求职的市场上,学历只是一种教育背景的信号,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一信号的价值又会不断贬值。故在发达国家中,仅凭一纸文凭必有人给高薪,从此就可吃香喝辣的美事儿是没有的,用人单位要的是实际能力。为防学历和能力之间因“信息非对称”造成误判,人们更看重对求职者的当面考察、实际业绩以及有名望者的个人推荐。否则,应聘者只能从最简单的岗位做起,逐步靠业绩的累积获得升迁。而在我们这里,从媒体炒作,到许多地方和单位用行政命令将学历和职务的担任、升迁同该住几室几厅、能否上户口、进开发区、减免公司税收等待遇强行挂钩的做法,显然同人才观的误导有关。如此将会激励人才方面的造假,或是招徕些有真文凭却缺真能耐的南郭先生。

  比靠高薪酬、高职位吸引高学历者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成长、发挥才干以及分辨真假的制度环境。既要让高学历者可以找到用武之地,并不断提高能力,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又要使虽没有高学历但确有真才实学,或是从其他途径获得学识和能力的人,同样可以成为人才,并取得成功。这当中也包括那位被解聘的哈佛博士。他不是做大学校长的人才,但并非等于不能成为其他领域的人才。当然,他应当再提高的不是学历,而是道德水准。(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生活|图片|商店|绿网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