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8日

星期

   

人物
刘笑:悲壮而快乐的斗士

本报记者 刘建林

  别说是身有残疾,就是正常人,背上近60万元的债务也会被压得够呛。可刘笑却没被压倒。他像一位斗士,为了父老乡亲能减轻干旱的折磨,虽然身背巨额债务,那分执著却一直没有改变。

  刘笑是个罗锅,家乡是山西吕梁山区一个干旱、贫穷的地方。“水”的艰难,从小就刻在他脑中。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他就对节水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十几年过去了,刘笑的旱地节水农业技术“W”地膜覆盖正接近成熟,国家专利局已受理并进入实质性验收程序。这一技术是将耕地地面全部铺满地膜,将秋冬时节没有蒸发掉的水分全部保存下来,并将降雨全部收集起来,旱时再抽出来浇地。

  这看似简单的方法改变了传统农业底肥、追肥的流程,要求在秋季一次性将肥料用足,一次性耕地。改变了以往地膜覆盖的时间,在地表刚刚解冻、秋冬季节那些地墒还没来得及蒸发时就须将地膜覆盖上。地膜覆盖的方式有了改进,像英文字母“W”一样,一幅地膜就能形成两个小水渠。

  “一亩地三十四块八,家家都能承受。一次耕地、一次施肥、中间不再锄地,既经济、又省力、操作还简单。如有条件,耕地有拖拉机、盖地膜,打井有机械,既种了庄稼,还有时间打工挣点零用钱,岂不成了‘快乐农业’了?”

  说起技术,刘笑就像说自己儿子一样。

  只有初中文化的刘笑每一次技术改进,都是夏季长时间在农田里靠汗水和心血琢磨出来的。风雨中观察积水,烈日下研究旱象,睡梦中在旱井里畅游,吃饭时想的是庄稼“喝水”的嘴———浇水时地膜中进水孔的位置。

  1996年10月,刘笑获得“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1997年5月4日,他获得“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刘笑从来没有想到过技术也可以成为商品,于是,技术越来越成熟,他却越来越穷。为了尽快将技术研究成熟、尽可能大范围地推广,1997年,刘笑贷款80万元,试图通过一些种植、养殖项目来贴补技术。然而,在这方面,他失败了,投资10万元的种兔养殖遭了瘟疫,投资30万元的红枣深加工,由于当时国际经济低迷,损失也达十几万元。每年6万多元的利息、加上损失,刘笑如今负债近60万元。

  刘笑虽然压力巨大,他的技术却已在河南林州、甘肃定西、吉林长春、山西榆林、大同、晋中、太原使用,晋城市政府还专门开现场会推广。尽管绝大多数地方是免费传授,刘笑心里还是很高兴。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