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5日

星期

   

白话金融(1)
追根溯源道金融

王东京 孙浩 林赟

  货币和信用联姻,孕育出经济社会的混血儿———金融。顾名思义,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它自诞生之日起,就遵循“游必有方”的道理,哪里有利可图,资金融通的触角,就会伸向哪里。

 

  《史记》记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早年做泗水亭长时,贪恋杯中之物,常到王媪、武负两家酒店豪饮。刘亭长喝酒从不交现钱,酒店也常趁其酒醉加倍计价。双方立个字据,到年底打总儿算账。看来,早在两千多年前,刘邦就有了信贷消费意识,酒店老板也深谙借少还多之道,他们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赊购赊销屡屡成交,是典型的信用行为。

  信用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信任、声誉。引用到经济领域,反映的是经济交往中的借贷关系。上古时代,人们聚穴而居,有活同干,有饭同吃,财物归公,不分你我,也就无所谓借贷。打财产私有,贫富分化之后,碰上饥年馑月,天灾人祸,穷人求借上门,富人见利放贷,借来贷去,不知不觉之中,信用便融入了人类社会。一般认为,最初的信用行为多为实物借贷。比如春借两斗,秋还一斛,这类粮食借贷交易,在中国农村曾长期盛行。金属货币出现后,借债还钱,又成了天经地义的公理。整个自然经济时代,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同时存在,两种信用方式有时相互渗透,比如精明的贷方会定下这样的规矩:还贷时若粮价上涨则借方还粮,粮价下跌则借方还钱。如此一来,放贷便和物价涨落挂钩,不管通胀还是紧缩,贷方都是稳赚不赔。

  工商业勃兴、分工专业化、贸易空间扩大,密切了货币与信用的联系,改变着货币形态、信用方式。在商品经济社会,各种商品生产时间大不相同,有的长些,有的短些,有的带有季节性;流通上,有的商品可以就地销售,有的则需要千里迢迢运往远方。生产时间的差别,使一些商品生产者,在自己的商品尚未完成时,就亟待购进原料;异地经商的买卖人,则要预借本钱,待商品出手赚得大钱,才能归还贷款。俗话说,空口无凭,立字为据。频繁广泛的借贷关系,促进了信用凭证制度的规范,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商业票据。当时,许多大宗交易,都用票据进行偿付和结算。票据未到期之前,持票人只要在票据的背面签字画押(简称背书),以表示愿负连带责任,就可以代替现金支付给第三者,第三者需要时,又可背书转付给第四人,如此可辗转几十乃至上百人之手。商业票据的产生,突破了流通中金银铸币的束缚,推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商人们渐渐发现,商业票据也有先天不足:这种信用形式多在生产企业之间,贷方要受借方生产规模限制,比如一个大织布厂,如果找不到规模匹配的纺纱厂出借棉纱,只能与几家纺纱厂挨个谈判,协商出借数量和利息;商业借贷是单向的,纺纱厂可以向轧棉厂借棉花,织布厂可以向纺纱厂赊棉纱,即上游产品的企业,可以向下游产品的企业提供信用,反之则会借非所用,甚至求借无门;商业票据几经易手,如果有一个环节背信弃义,就得逐层追溯连带责任,这样的连带官司往往搞得商家焦头烂额。此外,如果持票人急需用钱,想提前兑现未到期的票据,要费力搜寻合适的买家。银行业的发展,使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最初,商人为周转资金,持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换取现金,银行扣除到期以前的利息(简称贴水),待票据到期时,银行再持票向最初发票的债务人或背书人兑取现金,此即银行的票据贴现业务。随着业务不断增多,一些大银行开始以自有资金、信誉作保,向储户、借款人发放银行券,这些银行券相当于银行打给储户的规范欠条,具有和金银一样的效力。与商业票据相比,银行券没有固定的支付期,票面金额有大有小,既宜于大额支付,又可作零星交易,轻便易行,很快在市面上大量流通。银行券多头发行、良莠不齐,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在政府的支持下,少数大银行取得了银行券的发行权,形形色色的银行券,变成了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换纸币。金属货币演变成纸币,实物借贷让位于货币借贷,信用和货币这对红男绿女,终于日久生情,以身相许,花花绿绿的钞票,成了它们海誓山盟的信物。

  货币和信用联姻,孕育出经济社会的混血儿———金融。顾名思义,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如同人用两条腿走路一样,资金融通也有两种方式: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没有金融机构的介入。直接金融指企业发行债券、股票,面向公众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省却了银行等金融中介,企业给债权人的利息承诺一般远比储蓄利息高;公众购买了股票,就成了企业的股东,拥有相应的所有者权力,对企业的业绩尤为关注,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压力所在。直接金融也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债权人和股东投资风险大,买债券风险自负,股票可以分红,但不还本只能转让,如果企业亏损甚至破产,投资人便会落得鸡飞蛋打一场空。间接融资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可以通过其分支机构,吸收大量闲散资金,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储户把钱存到金融机构,比投资债券、股票相对保险,这些都是间接金融的优势所在。但是,储户在金融机构得到的利息不高;金融机构和储户之间,信息是极不对称的,前者如何投资,储户往往不明就里,如果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倒闭,储户会蒙受损失,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由此可见,两种融资方式互有利弊,各具短长,这也是它们能够长期并存的原因所在。

  中国的孔圣人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金融自诞生之日起,就遵循“游必有方”的道理,风险和收益两相权衡,哪里有利可图,资金融通的触角,就会伸向哪里。二战以来,世界贸易日趋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也随之蔚为壮观。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不同国家的货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兑换。在外汇市场上,汇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各国的经济水平,导致国际收支的顺逆,还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人有贫富,国有强弱,现代经济社会里,国与国之间,早已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谁也不会抱着“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旧观念过日子,国与国之间的资本借贷,就像张三向王五借粮过年一样,成为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15—16世纪,重商主义者曾把金银看做惟一的财富,千方百计禁止硬通货输出,挖空心思要把外国的金山银矿搬回家;几百年后,金融自由化却成了时尚,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随心所欲,能借能贷成了一国经济实力、信用等级的象征。金融封锁已为金融合作所取代,国际金融组织成为世界经济的润滑油、粘合剂,规避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创新,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潮流。有人把现代金融比做世界经济的心脏,事实的确证明,它强有力的律动,正是当今人类生生不息、追求完美的共鸣。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