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6日

星期

   

经济时评
“眼见为实”的悲剧

刘以宾

  去年“南京冠生园事件”造成的信誉危机,让众厂家想尽一切办法挽回市场。离中秋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不少月饼厂家开始打着“请您来给挑点毛病”的人情牌向顾客开放月饼的生产线。北京四季青乡某品牌的食品加工厂负责人说,他们准备将这次参观活动持续到今年月饼生产结束的时候,任何一位消费者都可以打电话约时间随时参观工厂。

  这使人隐隐地体味到月饼信用乃至整个商业信用的悲哀。

  消费者只有参观了某月饼生产厂家,才敢放心地买他的产品,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不可行性和不可操作性。过去,针对牛奶掺水等牛奶信用危机,据说曾有人把奶牛牵到大街上卖奶,后来人们才知牛奶经过一系列加工后才可安全饮用,所以回头看这种做法颇显得滑稽。

  请消费者参观月饼生产线的做法,实际上是“牵牛卖奶”的翻版。试想,全国是一个大市场,各地厂家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月饼都是消费者选择的对象,假如北京消费者偏喜欢广东月饼的口味,难道还要坐飞机、乘火车南下广东去参观吗?至于某些工业旅游项目,与前者的内涵和意义完全不同,因为这种参观旅游,实际上是去领略一种工业文明和企业文化,或增长某些知识,而不是非见到牛才敢放心买奶的“眼见为实”。

  中国保险事业有待发展,尤其面对洋保险抢滩的压力,民族保险业更需要加快步伐。假如“品质险”的推行能为民族保险业发展助一臂之力,当然无可厚非。但笔者想来想去,怎么都觉得这个险种似乎已游离于保险的运作规律和真正的社会意义之外,甚至可能成为商品信用危机的“遮羞布”。就以月饼为例,不难算这笔账:既然保险公司肯承担赔付的责任,他是要收保险费的,而这笔钱从哪儿出呢?不排除某一具体的生产厂家通过重振商誉、扩大销售而有能力消化掉这笔额外成本,但从经济运行的整体上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所有月饼生产厂家都给月饼保了险,意味着大家的月饼都好卖,于是要平均占有月饼市场的利润,而月饼生产本身的成本、费用是既定的,那么这笔保险成本从哪儿来呢?最后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厂家通过提高月饼价格让消费者承担。从这个角度上看,是消费者在给月饼买保险。

  不就为吃那么一口月饼吗?又要去参观月饼生产线,又要给月饼买保险,您说累不累、烦不烦?假如仅仅在月饼消费上这么费事倒也不要紧,毕竟一年就那么一回,而如若其他所有消费都按此办理,交易成本的无谓增高、给人们增加的额外负担以及灰暗的消费心理、消费文化的形成等等,其后果实在不敢想像。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此类方法也许暂时有效或对个别厂家有效,但绝不是从整体上建设、改善信用环境的阳光大道。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