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9日

星期

   

电动自行车能否再度走通政策夹缝

钟坚 本报记者 董碧水

  ■编者的话

  所谓“电动自行车”,和“农用车”一样,都是标准的钻计划经济空子的产物。过去,要获准进入国家的摩托车生产目录,是很困难的,于是有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绕个弯儿,搞起了介于自行车和摩托车之间的“电动自行车”。要上汽车项目就更难,许多一心想搞汽车的地方绞尽脑汁,在汽车和拖拉机之间瞅准空当,发展出了一个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庞大的农用车产业。

  现在,政府对于产业准入的管制已经越来越宽松了。浙江有的靠做摩托车配件起家的私营老板,如今甚至可以正大光明地生产轿车。如电动自行车、农用车这类在计划经济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四不像”,下一步发展面对的主要障碍,可能主要是所有制歧视、生产许可证总量控制等等,而是安全壁垒和环保壁垒。在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政府在这样一些方面设置较高标准的准入条件,是理所当然的。穿越这些壁垒,比当年纯凭一种“资本的狡黠”钻政策空子要难得多。你必须以实打实的质量、性能指标来争取生存的机会。

  游说政府是企业和行业的权利,但能否把理说通并不全在于吆喝。但愿电动自行车生产商们能够凭实力再次争得机会。

  又有一个城市不允许电动自行车上路了。

  这几天,浙江金华绿源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捷一直在焦急中度过。他在等待来自一个国内特大城市的回复。8月23日,由他起草的一封长达万言的代表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意见的联名信寄发给该市市政府,对该市交管局最近发布的一则有关电动自行车的通告提出质疑,认为通告客观上已对电动自行车行业和产业发展构成重大侵害,要求改进并恢复电动自行车的名誉。

  在此之前,在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牵头下,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等省市的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全国部分重点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经销商紧急会商对策。

  电动自行车在我国从“出生”那一天起,就一直充满争议。争议的焦点,一是电动自行车到底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最高时速20公里的速度跑在机动车道上太慢,跑在非机动车道上又显得太快,存在着不安全隐患;二是电动自行车尾气虽然是零排放,但其动力能源铅酸电池仍存在着污染。这两个涉及交通安全和环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以至于许多城市出现了允许电动自行车生产、但又不给上牌照的现象。“让生不让活”,电动自行车行业一直处于尴尬境地。

  这次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竞争对手们异乎寻常地坐到了一起。中国自行车协会王凤和理事长说,“不发展电动自行车”的有关通告发布后,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电动自行车销售旺季不旺,出口受阻,有的经销商销量一下子下降40%,有的生产厂家在《通告》发布前刚刚接到的订单,当晚就被经销商紧急取消。

  倪捷说,就在今年7月底,还有传闻说电动自行车有望上牌。而在这段时间里,全国人大正在按照程序审议新的交通法规,“如果第三次审议通过,那么关于电动自行车非驴非马的时代快结束了,电动自行车的前景该是一片光明”,“孰料却出此意外”。

  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厂家认为,发展电动自行车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可以增加出口。

  地方政府反对发展电动自行车的理由主要是出于环保和安全考虑。据他们的调查,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所用电池约70%是铅酸电池,30%是镍镉电池,每年会产生大量废旧电池,形成严重污染隐患。但电动自行车行业否认这一点。倪捷认为,我国的电动自行车一开始就没有走镍镉电池的道路,几乎没有一家企业配用镍镉电池,30%的比例是从何而来?“即使在杭州、北京、上海所有地方街头,你找不出哪怕一节镍镉电池。只要有一辆,我们马上认错”。

  电动自行车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普遍使用的是在汽车等其他领域广泛使用的铅酸免维护电池,并且用量小。按容量计算,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量仅占0.6%;我国对这种电池已有符合环保要求的较为成熟的回收利用技术,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回收工厂,协会内制订了废旧电池回收公约,电池和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签订了回收协议,不存在电动自行车会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

  反对发展电动自行车的城市交管部门认为,电动自行车无论混行或分道行驶,都会干扰交通秩序,有安全威胁。倪捷在《万言书》中则引用浙江省经贸委科技处一位处长的调查,认为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没有超过人力自行车在快速骑行或下滑坡的速度,同时,因其平均速度较快,有利于改善非机动车道的通行状态和拥挤程度。

  尽管电动自行车的争论至今未绝,但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生产规模却发展迅速。1998年全国电动自行车仅生产5万辆,1999年达到了15万辆,2000年达到30万辆,去年则已达到45万辆以上。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电动自行车的市场需求还在不断扩大。

  据了解,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至今,全国除浙江、上海、江苏、云南等省市外,消费者所购的电动自行车都上不了牌照,但也大都没有限制销售。而此前包括北京、江西在内的一些城市,一直对电动自行车持观望态度。在2001年,20多名福州消费者还曾就电动自行车上牌问题把当地公安部门告上了法庭。

  电动自行车行业已经习惯了在模糊状态下生存。他们担心的是,那些一直对电动自行车持反对和持观望态度的城市如果群起效仿,他们就没好日子过了。“那样的话,对整个电动自行车的产业发展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倪捷说。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