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6日

星期

   

教育时评
成也择校 败也择校

童大焕

  近年来,高中阶段的择校借读现象愈演愈烈。为了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很多家长不惜省吃俭用,斥巨资选名师择名校,实指望“名师出高徒”,但是有些事却人算不如天算。

  《中国青年报》9月4日的一则报道也许可以给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帖清醒剂。该报道说,在安徽今年的高考中,择名校而读的学生,普遍在高考中摔了跟头,不少人的考试成绩未能如愿,甚至连普通高校都上不了;而当年与他们成绩相当的同学在条件一般的母校就读,却考出了好成绩,甚至上了重点大学。这种现象绝非个别,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令花了巨资的家长们惋惜不已、困惑不已。

  家长破财,孩子受累,结果却是吃力不讨好,甚至可以说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值得大家关注和深思。

  本来,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自有它的理由,如升学率高、师资力量雄厚、生源好等,只有在这些因素合理配置、综合发生作用的前提下,名校的优势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然而,在名校热的过程中,生源的质量优势往往被大量借读费的“金钱优势”所打破,师生配比的均衡也因为大量择校生的涌入而发生倾斜。这样,不仅择校生的学业可能受到影响,甚至连非择校生,也可能受到不良影响。给择校热火上浇油的,是择校生和他们的家长;因为择校过热导致许多择校生遭遇高考滑铁卢,从而给择校热兜头一瓢冷水的,也是择校生和他们的家长!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物极必反,正是千古不易的真理。择校本身没有什么错,错只错在太迷信“名校”,而忽视了更为根本的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知道,学习是一项自主性极强的活动,而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不断发掘、刺激学生的自主性,不断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与热情,这才是“师道之本”。离开了这一点,离开了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再优秀的老师也只能“对牛弹琴”。

  在这里,我无意为名师或名校开脱,但在一味追逐名校的过程中,教育和学习自主性的丧失,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

  早些年我上高中的时候,有“快班”“慢班”之说,事实上,名校有“快班”的特点,就是比别人教(学)得更快更多。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这一问题,但无法解决“提供更均等的教育”的问题,它长于“锦上添花”,却拙于“雪中送炭”。

  不少择校生跟不上“名校”节奏,即使他们在普通高中成绩并不差,但在“人才济济”的新环境里,他们的成绩和跟上学习进度的能力都要相对落后,其自信心、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无疑都要因此大打折扣。这样,反倒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可以肯定,普通高中的“冷门胜出”,正得益于孩子的自信力没有受伤,得益于他们受到老师更仔细、更均等的关爱。并不是说名校名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前面说了,一方面人太多,他们想关照也可能关照不过来;另一方面,人可能没有偏心,但绝不会没有偏爱,作为老师,偏爱优秀生是自然而然的,相比之下,择校生在这方面显然占弱势。更何况一些名师名校广招择校生,往往都意在挣钱而非育人。

  高中择校是如此,小学、大学择校又何尝不如此?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出于什么目的,培养并保持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都应该是教育的首要责任。至于好成绩,只是它的副产品。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