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0日

星期

   

回应
时评不应为浮躁推波助澜

马龙生

  读9月13日“青年话题”文章《时评应该是社会科学的普及阵地》,笔者基本同意作者邹云翔的观点。我只是觉得把时评定位于“社会科学的普及阵地”还是有点拔得太高了,倒是“借助自己的理性,写出自己的所悟所感”更能概括当今时评的应有特点。

  至于目前时评存在的某些浮躁现象,我觉得邹先生说得不仅毫不过分,而且有时表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突出的现象是盲目赶“快”,把时效性视为头等重要,不太在乎内容上的“水”———选题不精,一些话题原本就是没多大讨论空间的“伪问题”;论述缺乏理性,过于情绪化,骂了半天也让人悟不出道理在哪儿。

  我以为,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媒体一方。由于媒体对时评的理解很不一样,版面或频道的宗旨又差异很大,所以对稿件的取舍必然不同,这对作者的引导无疑是最直接的。比如,有的媒体为吸引眼球,非常看重时效性,昨天的新闻最好今天就能有评论,而快与好又往往很难统一;有的媒体喜欢那种“七嘴八舌”式的热闹,对同一个话题,有了正方发言,就一定要找一个反方,找不到“够分量”的,哪怕凑也要凑一个。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本没有错,但是如果以浅薄的方式来吸引那些同样浅薄的眼球,把本该最理性的文体按照“性情文字”来搞,那无疑是走入了误区。

  尽管我认为把时评定位于“社会科学的科普阵地”有点高,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我当然还是愿意读到如此“有点高”的文章。我觉得,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能够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等不同角度做出专业性较强的阐述,这样的文章非学者型作者是写不出来的。而这样的作者能腾出时间写时评的,又往往少之又少。而对于目前比较活跃的大量“非学者型”作者来说,尽管做不到“专业性强”,但哪怕仅仅是“百姓视角”,也不妨在以下方面有所追求———选择一个有意义、有一定争论空间的话题;寻找一个独特的角度,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能有一份丝丝入扣的分析,入情入理,二者不能兼顾时,也要让“入情”服从于“入理”;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在分析到位的前提下,能提出自己的建议更好,提不出来也不勉强。总而言之,应该让读者在读过自己的文章后,或深以为然,或“不同意其观点,但承认他说得确实有几分道理”,而绝不该产生“他都说什么了”之类的疑惑。

 

时评应该是社会科学的普及阵地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