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0日

星期

   

迎接十六大特别报道•巨变无声
改革英雄淡出公众视野

本报记者 王尧

  “我到步鑫生的家乡去过,想带回点关于这个改革英雄的文物。”9月17日,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一间充满历史气息的办公室里,负责收集文物的陈禹对记者说,“可是当年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没了,连一个过去使用的小商标都没找到。”

  步鑫生,原浙江海盐县衬衫厂厂长。这个体重42公斤的小裁缝的名字,在1983年之后的5年里,和“改革”这个词一起传遍了全国。“解放后,全国媒体报道得最多的普通人,除了雷锋,就是我们的步鑫生。”海盐县委宣传部的干部自豪地说。

  当年,这位改革家成为公众的偶像,太多的取经者来到小小的海盐,以至于有关方面不得不规定:“只有师、局级以上的干部,才能面见改革家本人,其他人一律听步鑫生的录音报告。”同时,步鑫生也“走遍全国论改革”。他回忆说:“当时,我在学校谈教育改革,在文艺界谈文艺改革。那是一个各界都在呼唤改革的年代啊!”

  步鑫生今年该68岁了,当年改革英雄如今安在?电话打到他的家乡,话筒里传来的回答是:“步鑫生?不晓得(在哪里)。如果你要采访企业家,现在全国有名的,我们这里多的是。你知道,我们海盐是全国经济百强县。”

  步鑫生成名的年代,中国还没有网络。两天前,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键入“改革英雄”,搜出很多与步鑫生同时代的改革事迹,但鲜有新人。“看来,‘改革英雄’这个说法属于过去的一个年代了。”经济学家茅于轼感叹地说。

  步鑫生出名,始于1983年11月16日。那天的《人民日报》一版通讯加了编者按:“步鑫生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对于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良药……”

  1999年,清华大学MBA管理课试题的案例,对步鑫生当年的改革进行了一点解剖———

  “他提出了‘十不准’:厂内不准随地吐痰,不准吹口哨,上班不准看报,不准串车间,不准做私活……”

  “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只是最基础的管理标准,但当时的企业毫无法度,所以它就是一个极大的改革。”今天的MBA们总结道,“这位厂长最大胆的一条,就是对劳动工资进行了改革,打破‘大锅饭’。”

  在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课堂上,许多现代企业管理者们乐了:“步鑫生大胆规定,违反‘十不准’就罚钱。他的政策一落地,再也见不到那几个女车间主任像赶鸭子、捉小鸡那样把工人们拉回车间缝衬衫、搬衣料的滑稽场面了。”

  可步鑫生当年乐不起来。今天看来最平常不过、甚至有些可笑的做法,当年竟引起了很大争议,最后居然需要“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发文,表示对步鑫生的支持。

  步鑫生之后,石家庄出了个马胜利,以承包石家庄造纸厂闻名全国;沈阳出了个关广梅,以搞租赁出名。大到扬名全国的步鑫生,小到闻名县城的步鑫生第二、第三,改革英雄层出不穷。

  对此,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仝允桓说:“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制度不完善的时候,企业家个人的改革作用比较突出,但个人的最终结局却不理想;而在现代企业制度接近完善的情况下,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从步鑫生被免职后到东北重新创业时起,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在11年间培养了1998个MBA。他们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

  今天,仝允桓的弟子们不必再像当年的步鑫生们那样多虑了———“我们搞企业,30%的精力搞生产,70%的精力排除各种干扰。你搞规章制度,人家说像监牢;你建个接待室,人家说是搞资产阶级那一套;你租了一辆小车,人家更看不惯了,说县长还坐吉普车呢,这小裁缝真无法无天,敢坐小轿车!”———今天,《公司法》已明确了企业家的责、权、利。

  仝允桓教授对记者说:“步鑫生的那个管理案例,我们快要淘汰了。毕竟,离现在太远了。最近几年,我们的案例库更新很快。”

  照片:在上海复旦大学,MBA考试辅导班宣传横幅挂到了学生生活区进出通道上。

  李江松摄

 

关键词:改革英雄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