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4日

星期

   

关键词:城市化

杜涌涛

  中国人忘不掉那位父亲。它便是油画家罗中立创造的《父亲》肖像:一张黄土高坡的脸,布满沟壑。木讷、无助、令人绝望。像一幅底片,印在中国人的灵魂里,洗都洗不掉。这就是我们的父亲的脸?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的脸?

  《父亲》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是10亿人口,8亿农民。而8亿农民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这样一种生活底子,我们似乎不能奢望画家给出我们别样一幅《父亲》肖像。我们懂得:艺术源于生活。

  其实,不单是《父亲》的肖像令我们难过,我们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中,几乎所有令我们刻骨铭心的母亲形象,都是一位满脸苦难的农村妈妈:白发、皱纹;没日没夜,含辛茹苦。我们太熟悉这样一种母亲形象了。想到她,我们就会泪流满面;无论我们走多远,她总让我们梦魂牵绕。

  问题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这样过来了,我们这些城里的儿女,究竟为改变母亲形象尽了多少努力?我们不该也不能背负这样一位不断重复的母亲形象,再去照耀我们子子孙孙的生活。

  农民首先不干了。他们踢开脚下的羁绊,探头探脑进城了。先是一两个,接着是成百上千万。城里人显然听到了他们咚咚的脚步声。从最初的排斥、白眼,到磕磕绊绊地相互依存。现在,当大批进城农民春节返乡时,城里人真切感到了种种不便———牛奶没人送了,豆汁没人卖了。

  今天,中国城市化水平已提高到37.65%,比11年前整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但显然,近亿进城务工农民还是这一统计的盲区。其实,有识之士早有共识:城市化的核心在于化农民为市民。而一部近代人类文明史,就是农民不断减少、消亡的过程。

  《父亲》如今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它已成为一代人父亲的符号。我们儿女的父亲以及他们儿女的父亲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