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5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出国留学找中介,你最看重什么?
规模大
名气大
讲诚信,负责任
受理留学的国家多
签证成功率高
申请的学校排名靠前
服务费用低
咨询及出国后延续服务好

   

“技术员的摇篮”还能摇下去吗
――中专调查(一)

本报记者 吴苾雯

  到湖北黄冈的那天,下着毛毛雨,我径直去了黄冈市卫校。因为来之前我就听说,黄冈市有20多所中专学校,有的垮了,有的在苦苦支撑,只有黄冈卫校、黄冈工业学校等几所学校办得红火。

  没想到见到卫校的陈校长时,他说:“我们的形势也很严峻。”

  黄冈卫校建于1952年,是配合“小三线”工厂建的,那时的任务就是为建在大别山腹地的几座工厂培养医护人员。陈校长说:“那时学校的一切都由国家包,经费多得用不完,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还在将用不完的经费上交。招生由国家下达计划指标,学生毕业了由国家包分配,不管是农村娃还是城里娃谁上了中专都让人羡慕,因为摇身一变就成了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学校挤破了门,一个招生指标后面往往有几十个报名者。”

  这样的好日子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不包经费了。去年,市财政给学校的拨款只占学校正常经费六分之一,有六分之五的缺口得由学校自己想办法。学生不包分配了,不但干部身份没了,工作也得自己去找。陈校长说:“1998年以后,学校生源一年不如一年。今年,本市学生报考我校的只有300多人,原计划在黑龙江和宁夏各投放20个招生名额,可是招生人员去那里一看,一份志愿也没有,在云南虽然提了30份学生档案,可是最后能有多少人来报到还难说。”

  他认为,1998年前后,中专学校普遍出现大滑坡现象,主要原因是地方盲目扩大办学规模,重复办学。仅以卫校为例,黄冈市下属的9个县市,每个县市都办有一所卫校,结果供过于求。另外,中专专业普遍陈旧老化,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学生毕业了跟着就失业。

  在中国教育这根链条上,中专曾经是重要的一环,素有“技术员的摇篮”之称。如今,这个“摇篮”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职教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主任谢幼琅,是这个变化过程的目击者。她说,中国中专学校的办学体制是直接从苏联照搬过来的,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员。当时的方针是一边建工厂,一边办中专,工厂建好了,学生也毕业了,直接上岗。比如说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在中国援建的一批项目,都是工厂建在哪里,中专学校就办在哪里。中专学校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80年代之前,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厂长和中层干部都毕业于中专学校,甚至国家部委的一些领导人也是从中专学校毕业的。

  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原因,中专学校主要由行业办,任务是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由本行业包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办学体制一直延续下来。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办学体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如果说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那么中专学校体制的改革却只有一个极短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国家取消毕业生包分配政策,行业开始给中专“断奶”开始的。

  当这项改革开始时,大部分中专学校都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1999年,全国中职学校招生比上年减少46万人;2000年减少61.4万人。2001年,一些省区市招生数开始回升,但仍有11个省区市继续下滑,全国招生总量减少13万人。

  2000年,安徽省中专学校计划招收中专生9.7万人,实际招生4.9万人,只完成计划的51%。2001年,情况更为严重,全省中专计划招生9万多人,而考生档案只有两万多份,经过补招,也只完成招生计划的1/4。省水产学校、黄山茶校、巢湖农校、安庆农校等学校年招生不到50人,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只招到了16名学生,而投资管理学校、省邮电学校、省农行学校、省税务学校、合肥电力学校因生源不足相继停止招生。

  湖北某中专学校去年只招到20名学生,而且还分属5个专业。与它相隔不远的一所中专更惨,只招到3名学生,今年只得停止招生。即使在中职教育发展比较平稳的上海,今年也有3所学校招生数为零。

  据安徽省教育厅今年7月的一份调查报告分析,造成一些中专学校被淘汰出局或处境艰难的原因,除了社会就业形势变化造成出口不畅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办学观念陈旧,缺乏面向社会、适应市场、与经济共生共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单一,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乃至教学内容多年一贯制,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要求存在差距;学校办学条件脆弱,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不能适应社会上“好学”的要求。

  面对剧烈的变革,有的惶惑徘徊,有的坐以待毙,但也有许多中专学校将挑战视做机遇,乘势而上,走出了一条充满光明的希望之路。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前身是上海市化学工业学校,隶属于原上海市化工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上海市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化工行业开始萎缩,在五六年里,全行业职工数由15万骤减至七八万人。化工局经过改制后成为集团公司,原来的“婆婆”如今也得自己去市场找饭吃,不可能再给学校“奶”吃,而且也不可能大包大揽地将毕业生一窝都揣到自己怀里。

  校长瞿懋昌在冷静思考后认为,对于一直躺在行业怀里吃饭的中专学校来说,这种剥离虽然有阵痛,虽然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在上海市确定优先发展的六大支柱行业里,信息产业被排在首位,世界信息业的一些巨头纷纷移师上海办公司、建工厂,未来信息业的发展一定需要大量人才,而且更多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校决定重新调整定位,由过去以化工专业为主的专科学校,调整定位为以信息技术专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含机、电、文、商、化多专业的综合性学校。重新定位后的1994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一下招进了1000名学生,之后每年招生1000名。由于该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0%以上,一个招生名额后面常常跟着三四个报名者。

  这应了一句老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当一些中专学校还停留在对昔日的怀念时,一些卓有远见的中专学校却早已开始创造今天的辉煌。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