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5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您喜欢收集哪类卡片或书签:
文艺类  人物类
动物类  汽车类
卡通类  书画类
科技类  学习类
情感类  军事类

   

迎接十六大特别报道•巨变无声
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

本报记者 蒋韡薇

  “在我们那个年代,单位就是一个人的天。”10月14日,从铁路局退休的老彭见到记者还在抱怨:他动用了一生积累的人际关系,把儿子安排进一家国有单位,儿子工作不到两年就辞职下了海。

  老彭的工作履历简单得只有一行字,一个单位涵盖了他40年职业生涯:在单位找对象,在单位结婚,住着单位分的房子,过节从单位分米分油分肉,生了病就去单位的医院看,儿子女儿是在单位的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长大的,接着又上了单位的附属中学……现在,老彭还从单位领着退休金。

  老彭和单位的故事,也是绝大多数五六十岁中国人的故事。单位,不仅制造产品,还制造着人生。

  网上流传着一首改编的民谣:“世上只有单位好,没单位的职工像根草,离开单位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以写作谋生的王小波就遇到过没单位的尴尬。1996年,他参加一个笔会。有位领导问他:“你是哪个单位的?”作家想了想说:“我是一个酋长。”

  年轻人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头一次领回男女朋友,家长劈头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在哪个单位上班?”

  对此,一位社会学者评论说:“多少年来,单位在中国不仅意味着福利,更是一个城市成年人全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源泉。”

  1998年,张玉涛大学毕业后,幸运地分进了北京的国家机关,然而,他没能搭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中国城镇职工享受福利分房的甜蜜历史从此终结了。

  远去的不仅是福利分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的相继出台,使计划经济年代遗留给单位的最后的福利,正逐步取消。

  对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位官员说:“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逐步把职工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人’。”

  据这位官员介绍,仅中国“一汽”,过去就有17个托儿所、24所中小学、一所中专、一所大学,再加上一所警备学校,还有公安、消防等等。“一汽”每年要拿出5亿元,才能养活9600多名后勤人员。“本来该由社会承担的责任,都背在了企业和单位身上,企业驮着比它的身躯还要沉重的负担,步履蹒跚,不改能行吗?”这位官员摊开双手发问。

  上海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单位给职工太多溺爱,这种母爱般的温情,造就出一批捧着铁饭碗不思进取的人,严重影响了人才流动。他说:“它最大的一个不好,就是以牺牲这个社会的效率为代价。”

  眼下,随着国企改革和住房、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改革的深化,职工对自己单位的依附关系越来越弱,跨地区流动和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跳槽”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逐渐洗去“单位铸造”的烙印。

  高灵是北京奥普浴霸公司的总经理。她原在西安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从单位辞职后闯荡京城。谈起现在的生活,她说:“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25岁的刘燕,已经做了两年的“ S OHU”一族。她的名片上印着“独立制作人”的头衔。她的工作是寻找自己喜欢的话剧,然后把它搬上舞台。不过,她并没忘记给自己买一份医疗保险。

  今天,北京市的退休职工朱秋萍大妈已不再发愁:她原来工作的企业经营困难,前些年养老金经常要拖几个月才发。现在,只要跑一趟附近的工商银行,就能按月拿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让众多的朱大妈们可以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

  连养老金也不再只是“单位人”的专利。2001年11月28日,从外地来南京做钟点工的胡金梅,从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叶瑞云副局长的手中接过社会保障卡。南京市通过制度创新,让“没有单位的人”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参加社会保险,将10万“社会人”纳入社保这个保护伞。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说:“人的社会化既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个人自由的增加和社会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单位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