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5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您喜欢收集哪类卡片或书签:
文艺类  人物类
动物类  汽车类
卡通类  书画类
科技类  学习类
情感类  军事类

   

关键词:单位

杜涌涛

  小迟最后一次跳槽,跳回了自己的家。

  “家”是租来的。现在小迟每天在这个“家”里码字,时髦的称呼叫“自由撰稿人”。小迟成了真正的“SOHU”一族。

  1998年毕业分到北京某新闻单位,小迟没能赶上单位福利分房的末班车,开始跳槽。算上最后这一跳,4年里小迟共跳了6次槽。

  许多年轻人的感受和小迟相同:单位和每个职工的利益纽带不再像父辈那样难解难分。年轻人对单位的依赖也不再那么没出息,“像个断不了奶的孩子”。

  住房、医疗、养老等等福利,曾像温煦的阳光,撒满单位的院子,现在这些福利正逐次退出单位,还给社会。单位正在变小、变轻。

  变小了,变轻了,但单位依然是单位。单位不能再给它的职员那么多福利了,但单位还可以制造许多无形的福利:职称、职务,大大小小的荣誉。单位依然可以制造人生,依然可以谱写命运。

  有位学者曾这样描述过去的单位:往小说,它是中国城市成年人的生存方式,是一个城市人活下去的全部物质和精神的来源;往大说,它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治理方式。国家把社会划成一个个排列有序、大小有别的单位,单位把人分成一级级等级分明的单位人。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都清晰地印着“单位制造”。

  外国学者起初想用“Unit”来对应中国的“单位”,但中国的单位并不是一个“机构”,它所包涵的内容远远大于这个词的含义。后来很多学者干脆用汉语拼音“dan wei”来表示。

  今天,单位在中国依然稳固有序,但它已被消解了许多功能。单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所不在,几乎覆盖所有的城市人群。在一个个单位的围墙外,日益壮大的非单位群体正在写就另一种人生。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