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30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您喜欢收集哪类卡片或书签:
文艺类  人物类
动物类  汽车类
卡通类  书画类
科技类  学习类
情感类  军事类

   

“挑战杯”观察
“不是跟别人抢就业机会,而是为别人创造就业机会”

用创业大赛强化创业教育

本报记者 江华

  本报杭州10月29日电

  “创业”无疑是历次“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热门话题,但本次“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决赛上,“就业”成了参赛学生及相关人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而且,人们说起时,往往是两个名词组成一个话题———以创业促就业。

  浙江大学亿可利绿色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是经秘密答辩进入最后公开答辩的6支团队之一,他们的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与世界同步,他们自己说,先进还不是这项技术的最大魅力,关键这是一项“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

  “正因为拥有这项技术,我们很想去创业。”团队“ C EO”沈逍江说。“其实,对优秀的人来说,创业并不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但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是一条好路。”

  沈逍江向记者描述着“公司”前景:在国内做大后,通过连锁经营进入东南亚市场,这样可以接纳相当的就业人口。他认为,这样,他们才能找到创业的成就感。他说:“从入学那天起,校长潘云鹤院士的一番话便深深影响着我:毕业后不是跟别人抢就业机会,而是为别人创造就业机会。”

  本次“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决赛上,记者不仅仅听沈逍江说起这个观点,许多大学生说起就业和创业都显得非常老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基同学说,我们的高校应该加快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化。其实,凭一腔热情创业很容易,但怎么创业,创业为什么必须思考清楚。尽管有就业压力,但创业绝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压力。有资料显示,仅北京地区,去年就有1.5万名大学生无法就业。

  对此,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童芍素说,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许会少些,但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强化创业教育。她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基本是“半成品”,毕业生素质过于单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推动了教育观念的转变,那就是要为社会培养“成品”。

  童芍素说,麻省理工大学的育人模式是“让一流的学生互相加工”,而“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颇有这番味道。

  据悉,创业计划大赛借用风险投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心指导教师钱静峰,带队参加本次“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决赛。他认为,这种高水平的赛事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弥补教育的不足。他举例说,我们的学生与台湾学生相比便有明显差距,在海峡两岸一次大学生交流活动中,大陆学生的项目毫不逊色,可表达起来基本上是“语无伦次”,结果写在纸上是一流的商业计划,说出来就变成三流的了。而赛事可以从这样的小事上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创业人才,通过团队合作弥补现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

  “挑战杯”创业大赛带来的远不止于此。清华大学的“蓝天”高效宽氧窗口汽车尾气催化剂团队的何明科告诉记者:“这次决赛上,许多高校的同学们带来的技术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发自内心地高兴。如果这样的项目多起来,同学们创业成功,对振兴我们的民族工业真的会起到重要作用。”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