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0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您关注十六大的首要途径是:
互联网
报纸
电视
广播
短信订阅
邮件订阅
    

   

转型时代 中专的困境与出路
部分省市中专校长座谈会发言摘录

 

  今年9月份,本报在头版连续发表了一组6篇《中专调查》,对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发展机遇及改革前景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10月,本报编辑部与中国职教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共同邀请了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8所办学成绩突出的中专学校的负责人进行座谈,听取来自中专办学第一线的声音———

  李学谦(本报总编辑):中国青年报的主要读者是青年。今年5月进行的本报读者调查显示,80%以上的读者年龄在18 3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28.3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始终把成长发展作为自己最关注的主题:没上大学的想办法考上大学,考不上的想办法学习其他技能,接受各种职业教育,为以后的就业作准备。大学毕业生开始工作后,还要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相应的,教育也就成了中青报一直在关注的领域。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而且需要曾经接受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没有这些技能人才,再好的设计也不能转化成为产品。同时,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因此,不管是从青年成长发展需要还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看,都需要整个社会,包括用人单位、教师、家长还有青年学生,更加重视职业教育,转变人才观念。

  社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中国青年报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青年成长和发展的要求,更加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在当前情况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社会对这方面的重视还不够,中国青年报愿意为此鼓与呼,以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为企业服务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王文成(天津铁路工程学校校长):我们学校创建于1951年,在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曾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的毕业生遍布全国铁路各个部门,堪称铁路技术员的摇篮,曾经被誉为铁路黄埔。

  目前,随着职教观念的转变,铁路中等职业学校在铁路企业内部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目前铁路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中专学历没有达标的达40%。提高铁路员工队伍素质,铁路中专学校责无旁贷。这几年,我们学校已累计为6000多名铁路职工提供学历教育,在校生5300多人,已有1000多人毕业了。

  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这是特别能体现中职学校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方面。铁路中专学校每年要为铁路培养大量的学生,任务量相当大,这不但加强了企业对学校的重视程度,而且学校的经济效益也明显好转。我们充分体会到,为企业、行业服务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除了积极为铁路服务外,我们还积极与高校联合办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校大力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前,我们学校的经济效益较好,教师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个别教师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经济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这几年,学校连续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教学生活设施的改善,专业由过去的6个铁路专业增加到现在的25个,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现在我们已经渐渐走出困境,走上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轨道。

  说到问题,我想说说我们铁路系统中职升高职的问题。过去的中职是技术员的摇篮,现在的中职是工人的摇篮,和过去的技工是一个层次的。中专层次降到了技工层次,办得好的中专理所当然应升为高职。有的省市不怎么样的学校也升高职了,有些技工学校打着某某学院的旗号,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混乱。他们都是“学院”了,我们还是“学校”。

  中专学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沈祖尧(北京市建设职工大学、北京城市建设学校校长):目前,中专学校在招生环节上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管理体制。技校归口劳动部门管理,可以随意招生,职高归口区县管理,中专归由市政府管理。中专校长招生说了不算数。不要说登记入学,就是参加招生考试了,一个学生拿着成绩、档案来找我,我这个校长都不敢说我就要你了。

  学生的去向由计算机操作,找任何一个领导,他都告诉你计算机操作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发现多次了,第一志愿是我的,第二志愿是他的,学生来找了,我第一志愿是你的学校,为什么被他的学校录走了?我只能回复他是计算机录取的。我们曾经呼吁过,能不能中专招生也跟大学招生一样实行网上录取,这样录取过程公开,大家都心明眼亮。

  还有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中专招生原来是由市里统一招生,现在由各区县招生,各区县招生办公室就能决定一个学生往哪儿流,怎么安排,往往区县职业高中挑剩下的才给我们中专。这对我们这样的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竞争。

  关于中职高职问题。我认为大学就是大学,就应该举办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大学和高职培养目标不一样,不是说“大学办个高职太简单了!”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大学培养的是人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高职也好中职也好,培训的是职业技能。

  中专教育不能产业化

  江安龙(天津城市建设管理学校校长):天津市对中专比较支持,但也有一个调整问题。我非常赞同学校的发展关键靠行业这个观点。学校依靠行业发展才有生路,同时,学校也必须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

  现在,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课题越来越多,特别是对在岗职工的培训、在职再教育等。比如,天津所有卖燃气灶具的人员的资格都由我这儿培训认证。中专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这样才有出路。咱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学校做大做强做硬。

  现在是中职的发展时期,抓住机遇,就更能发展。还用过去的方式管理中专学校不行了。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做一些调整,将会大大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刘志敏(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校党委委员、河北煤炭管理干部学校校长助理):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教育作为产业是对的,但不能产业化。学校完全按企业经营不符合教学规律,价值规律在市场上是起作用,在学校也应该起作用,但价值规律必须服从教学规律。把学校办成企业,就会违背教育规律,偏离教育方向。教师和学生完全都由经济杠杆调节,围着钱转,培养的目标就偏离了。

  建好教育立交桥

  舒希贵(河北廊坊市卫生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前几年中专招生之所以困难,我认为大体上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行业职工纷纷下岗,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使有的学生觉得毕业就是失业,报中专学校的人少了。近两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就业率提高,中专学校的招生情况也随之好转。

  二是社会上盲目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哪怕一个简单的工作岗位也要本科生,不要中专生。

  三是大学扩招形成普高热。上大学这么容易了,学生念完中专又没人要,谁还上中专呢?

  四是有些媒体的宣传导向有偏差。有些媒体的报道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了,中专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实,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恰恰为中专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专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依然大有作为。

  五是体制和政策。有的省在政策上限制很死,这方面那方面限制颇多,尤其是对招生计划限定非常死,不让招这个不让招那个,数量就给你100人200人,多招一个都不行。学校的招生受一定影响,学校生存有困难。

  六是学校内部的原因。一些学校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化,改革力度不够。

  中专怎样做大做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全面落实职教会精神。

  一是建好教育立交桥。河北在这方面已迈出很大步伐,做得很好,中专毕业生也可以升专科、高职或本科。目前的工作就是如何提高招生比例,让中专生既学到技能,将来又有希望仍然可以上大学。

  第二就是放开招生计划。河北从去年开始就放开了中专计划,今年高职也放开了,高中毕业生不分年龄不论婚否,不分有无工作,拿着高中毕业证就可以上高职。政策放得非常活,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第三,财政上要对中等职业教育或高职教育给予大力支持。有些地方把中专学校或高职当成摇钱树,看你收学费眼红,不但不给钱或给很少,还要从学费里提留,比例有的10%,有的20%,有的更多。很多学校自己搞建设,购置设备,地方财政根本不拿钱,还跟学校要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四,应该给职业教育学校更多的人财物自主权。现在,学校要进一个人也得主管市领导批准,限制非常死,超过编制数根本不行。

  第五,制订中专学校的收费标准应该区别对待。地区不一样,行业不一样,学校的基础不一样,学费不应该是一个标准。医药卫生学校需要购置医用器械、药品、动物等,开销比其他学校要大得多,收费标准相应也应该高些。

  我认为,应该适当放开中专学校的学费标准。学校有吸引力就适当高收,没吸引力就适当低收,由学校自己掌握收费标准。学校也不会收费太高,收费太高人都跑了,学校没法生存。

  通过学校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的体会是:中专学校要发展必须明确办学思想。我们的办学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本位,以提高质量为宗旨”。

  以市场为导向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招生、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安置、办学方式都要面向市场。廊坊市才300多万人口,尤其是对我们就业面非常窄的卫校来说,人往哪儿去?学校积极拓宽招生范围,在全国12个省自治区市常年招生。这样既减少了本地生源的就业压力,又缓解了生源不足的矛盾。学校原来只有6个专业,现在发展到20多个,只要社会有需求,我们就办相应的专业。出口解决好,入口自然就畅通了。去年的护士毕业生全部就业了,因此,今年报护理专业的就特别多。去年只招了两三个护理班,今年就招了十几个班。光等学生自己谋职业不行,要帮助学生就业,尤其是帮助农村学生就业。

  本着这样一个思想,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在学校完成学业,也可以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一定学分就可以毕业。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可以不定专业,选择大专业,念完一年基础课后,学生对学校了解了再定专业,给学生选择的自由。

  依托企业,但不依赖企业

  纪凤歧(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勘探局石油物探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我们学校1978年建校,原是石油部附属学校,主要为行业服务。学校原来的专业都是物探类的,毕业生主要是分配到全国石油系统的物探行业。1990年《中国石油报》发表文章,称我们是“物探小黄埔”。

  从收费来看,我们学校的标准是最高学费2300元,住宿费350元,但真正的经费按人头算是8000元。对此,我对学生说:你们花硬座车票的钱,坐的是软卧。没有行业支持这是绝对不可能享受到的。行业学校有这个特点,钱比较多,投资比较大。

  我们学校提出的口号是依托企业,但不依赖企业。物探局重组后,提出“物探局要变成学习型企业”。必须搞培训,不然确实适应不了现在形势下的用工制度。我们原来的培养对象定位是技术员,现在的定位是“具备必需基础理论知识的初中级专门人才”,说白了就是初中级操作工,我觉得这个定位比较准确。

  对行业中专进行一刀切的方式我不赞成,要知道建个学校是非常难的。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中专教育资源,对一些好学校应扶持,对实在招不上学生来的学校让它自己消亡。

  我虽然不同意教育产业化,但我同意按产业模式办,校长原来的主要任务是怎么花钱,现在是怎么跑市场怎么挣钱,这是一个转变。

  从培养人的角度讲,中专学校投资比较大,不要轻易设专业,设专业一要考虑该专业的生命力,二要考虑该专业的效益。我们学校一为社会服务,二为物探局服务,三为企业培训服务。关于大家都面临的招生难、就业难、资金难,我想无论怎么样克服它,都离不了国家、企业和政策的支持。

  我认为,中专教育市场应该进一步整顿。一些办得滥的,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必须整改,而那些国家级的重点中专要办好,把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好发挥好。不然招生市场无序,就业市场无序,对国家也是一种浪费。

  还有,关于劳动准入制,这是个趋势,我同意这个观点,但劳动准入制应当归口。现在证比较乱,哪个部门都有,政出多门。河北省在这方面抓得比较紧,对中专的政策比较好,省部级以上的重点中专就可以和高校联办,高职5年制,中专毕业就可以考高职考大学,立交桥建得非常好。

  教育体制改革非常重要。改革一要适应企业的需要,二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包括教学改革。我主张学制可以灵活一点,包括规定中的半工半读这种方式。我们今年就办了两个班。

  侯继生(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党委书记):我们学校1954年建校,至今已有48年的历史了。学校这几年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当前职业教育学校普遍面临的困境,苦练内功,抓管理,抓改革,抓建设,抓发展,取得明显效果。

  第四次职教会很振奋人心,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落实会议精神。一是希望中国青年报为发展中职教育鼓与呼,二是在宣传角度上应该对各种教育一视同仁。社会上往往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另类,这是不正确的。社会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需要不同层次的教育。高层人才的需要量毕竟是有限的。在这方面,家长也好,学生也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未来发展。

  另外,建议明确办高职的标准,现在高职办得太滥。办高职本来是件好事,是中专的高层次,但办高职确实应该有严格的标准。对办高职和办其他大学在政策上应一视同仁。

  中职教育的生源应不限于初中高中。在岗职工、下岗职工甚至大学毕业生,以后没有就业证就不能上岗,这都是我们的生源。做好这一点,关键在于落实劳动准入制度。

  最后一个建议,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议企业积极接待职业学校毕业生上岗实习。在加拿大,如果一个企业一年不按规定接待学生实习或接待实习的人数不够,就要被罚款。企业接待实习人数多,政府要奖励。现在有的企业不接待实习生,学校得通过人情死乞白赖地说,还得交实习费。有的企业就算接待了实习学生也不热情,到了厂里,这不准学生动,那不准学生碰。

  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校吸引力

  许琨(首都铁路卫生学校校长):我们这个学校有30年的历史,曾经辉煌过,也曾经陷入困境。2000年以后,铁路行业基本上分离出来,这样铁路行业不再下拨经费。为此,学校必须转轨变型。

  我们这个学校有一定的特殊性,尽管归行业办学,但是自从中央出台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后,我们的服务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学校是医学类学校,许多教学资源是非常宝贵的,比如病理标本,好多是从30年代起积累起来的。由于现在医学发达了,传染病发病率也降低了,好多病不死人,像我们保存的伤寒病标本等就显得弥足珍贵。从这个角度来讲,为了保护教育资源不流失,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我们必须要靠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来赢得社会认可,进一步增强社会竞争力。

  从2000年开始,上级不再给学校拨款,主管部门把我们卫生学校的收费标准定在2000元,一个学生一年只能收2000元。而据调查,卫生学校的生均成本一年是6500元,学校运转起来非常困难。要走出这种困境,惟一的出路是紧贴社会需求,主动适应,主动服务,增强自身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生源吸引力。

  经过前期反复论证,我们从今年开始新设了3个专业。一个是康复技术专业,康复技术要进入社区,这块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另外一个是药品营销专业。现在药店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开以后,没有职业药师资格的售货员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健康报》作过统计,这一块的需求量达11.7万人,因此,我们瞄准了这个社会趋向开办了药品营销专业。还有一个新专业是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原来我们有顾虑,会不会有人来学?今年这个专业招生很火,因为毕业后收入高嘛。今年整个北京市的招生计划是40名,全都招满了。之所以设立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国正在进行殡葬体制改革,再加上最近卫生部的政策,叫“医葬分开”,医院不再设立太平间,病人死后直接送到殡仪馆。因此,社会对殡葬人员需求非常大。目前,大多数的火化厂缺少正规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市民政局便委托我们学校对他们在职的人员进行培训。学员对此反映非常好,说:我们干这么多年,就没有接触到这里边还有这么多理论。为了开设这个专业,我们重新编写了教材。

  我们中专学校当前面临困难,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人才高消费的错误倾向,甚至某一个公司搞卫生的都得大学本科,这是一种误区。从当前国情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数毕竟有限,我们国家当前经济发展大量需要的还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这个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扭转过来。

  另外一个原因是高校扩招后导致的高中热,直接冲击了中等职业的生源市场,导致一部分中专学校生源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调整势在必行,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顶峰时,北京市卫生类的普通中专就有38所,几乎每个区县都有一所。经过布局结构调整,2002年只有5所卫生学校在招生。通过市场筛选,使一些办学水平低、效益低的学校停止招生,这个政策是对的。

  内部原因,是一些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陈旧,老一套的培养模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学校今年5月通过了北京市教委的骨干特色专业评估,我们学校的骨干专业是护理专业。我们在护理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上下了好大的力。对护理专业进行改革时,首先确定培养目标。我们把各大医院护理部的人请来,了解医院对当前护士素质究竟有什么要求。医院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才,我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当前学制都在往下减的情况下,我们之所以把护理专业由过去的3年制改成4年制,就是为了适应当前整个护理模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过去的护理就是简单的机械护理,过去的医学模式也是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而现在则是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合一的新的医学模式。护士提供的服务不再仅仅限于护理病人的身体,还要有精神护理、心理护理等。为此,我们加大了人文学科教学的比重,增设了人文教学实验室,对护士进行礼仪素质等人文方面的培养,比如名著名曲的欣赏,绘画、手工制品的制作,简单的化妆美容技巧等,对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做了实在的工作。护士的工作再不是过去的打打针发发药了。

  目前,北京301医院、305医院、空军总医院等都有我们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那儿工作,护理专业的就业推荐率达100%。今年这个专业有2100人面试,录取可以说是10个人里挑1个。

  目前,中专学校普遍面临生源质量下降问题,我们对此有相应的对策。那就是必须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要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我们特别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借用每年5·12护士节,举办全校性的学习纪念活动。今年中央教科所为此到我们那儿拍了一个专题片,做成光盘全国发行。学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德育和素质教育试点实验学校,而且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学校。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感到,中专学校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作为。关键问题是要把学校做大做强,尽管当前生源比较紧张,只要学校能够办好,照样有生源。

  中专学校目前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政策条条框框限制得太死,招生还得靠计划。特别是在全国招生,面临地方保护主义的困扰。我们从1998年开始制订了全国招生的发展战略,为配合西部开发,解决西部医护人员缺乏问题,在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我们都列了比较充足的招生计划。但我们招生时,有些地方的招生办不认,有的不让你在这儿招,还有的招了以后不让学生来。我们今年在江西招了40名学生,档案都拿到学校来了,没一个报到的。而且,在有些地方,一个初中毕业生能拿好几份中专录取通知书,再加上西部地区和老区本身经济欠发达,一看咱们收费标准不低,路又这么远,就不来了。当地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一些职高、中学都办护理专业,这样就影响了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教育资源的发挥。

  谢幼琅(中国职教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主任):通过座谈,我们大家一致感到,第四次职教会给中职教育带了第二个春天,中专学校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学校搞得好不好,关键在我们自己如何改革,如何创新,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职业教育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要努力创新,努力把这篇大文章做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