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1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数码产品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您觉得除手机外,下列产品中您最希望拥有的是:
优盘——移动存储器
录音笔
数码相机
mp3音乐播放器
掌上电脑
PDA产品
CD机
数码摄像机
    

   

都市观察
糊涂地爱上网络艺术 谁也说不清楚

实习生 郭俊玲

  网络艺术网站“SKIN-3”的掌门人王波(皮三)尽管在业内名头挺响,但他却常被人误以为是“做动画的”、“闪客”、“搞网站设计的”……王波无法对自己的身份作出一个相对恰当的认定。他常常面对许多类似的尴尬,是缘于人们对网络艺术没有清晰的认识。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艺术面对新的媒介时也有了新的变化,个性鲜明的网络艺术曾被视为一种新的文本交流的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王波说:“中文网页上能看到的设计很好的页面、绘画雕塑图片、可供下载的 MP3音乐、网络小说,还有类似花边新闻的艺术报道,这些并不是真正的网络艺术。”

  王波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专栏称网络艺术为“网络异术”。据介绍,关于网络艺术的准确概念圈内一直争论不休。一些网络艺术的追随者常常不定期聚会展示自己的作品,但几乎每次都会吵起来,互称对方做的根本不是网络艺术。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年。

  虽然永远在争论,但“互动”已经是创作者与艺评人对网络艺术特点的共识。

  在国内另一个网络艺术网站“八股歌”上,点击其中一项《字欢呼》,满屏都是汉字在飞,这些汉字都是半个,背景是集市里嘈杂的声音,随着观者移动鼠标,这些半汉字在屏幕中跳跃、移动、膨胀、消失。

  王波说:“网络艺术从参与者滑动鼠标或敲击键盘时开始,作者与参与者共同交流、修改、创造,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艺术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

  创建“八股歌”网站的富钰认为,网络艺术就是做出来我可以玩,别人也可以玩的东西。“八股歌”里,读者可以通过鼠标轻点尝试不同的视听效果,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上网欣赏这些作品,看到的景观并不一样。

  TOM网站《美术同盟》主持吴鸿这样定义网络艺术:就是那些利于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的、互动性的、体现一定观念的艺术创作,最后一点尤其重要。

  从油画创作到网络艺术,王波感觉到网络艺术改变的不仅是媒介,而是连创作活动的理解、现实里人和人的关系、机器的文化感觉都发生着变化。他常有“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思考”的感叹。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网络艺术与国外还存在着差距。比如王波的许多创作,互动也仅体现为一种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对此,吴鸿说,这实际上并未达到真正的互动。美国一位女艺术家和网络专家合作,建立一个三维的数据库,读者通过网络改变她创作的人的图像、身高与肤色,就像订购商品一样。“相比之下,国内网络艺术中某些互动是假的”。接受者的创造性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选择仅仅只能改变阅读方式,而网络艺术应该是一种文本层次上的互动。

  一些关注网络艺术的业内人士认为,实验性的缺乏是致命的。“网络艺术在艺术史上找不到根据,因此,它应该是一种实验的艺术,而现在的网络艺术创作者缺乏的恰恰是实验的精神”。

  笔者在上网时发现,在“Sohu”上以关键词“网络艺术”搜索网站,只能搜到不到40个,其中很多还是广告或商业网站,充其量只是在做一些动漫的内容,算不上真正的网络艺术网站。而比较有代表性的“八股歌”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竟然是2000年。

  据吴鸿介绍,年初,《美术同盟》曾想将国内的创作者集合起来探讨一下,但“他们都不感兴趣”。“现在从事网络艺术的人多满足于现有的方式带来的经济上、名誉上的成就,实验性的艺术要求不断地突破完美创造一种不完美,而他们都被宠坏了”。

  “对艺术的理解可以不同,但从事网络艺术创作的人必须兼具艺术修养与计算机网络技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陈跃红教授说,创作是人的心智和自然、社会生活作用的结果,作品中应该有对自然的观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才不致于完全依附于技术,从而具有艺术原创力和审美愉悦。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