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3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数码产品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您觉得除手机外,下列产品中您最希望拥有的是:
优盘——移动存储器
录音笔
数码相机
mp3音乐播放器
掌上电脑
PDA产品
CD机
数码摄像机
    

   

都市观察
就这样迷上恐怖,是不是有点恐怖

彭兴庭

  大学校园里正在流行传听一盘《张震讲故事》的磁带,磁带打出的是“第一个中国自己的恐怖文学”招牌。尽管恐怖文学仍被一些人批评为“没有社会意义,因而不能算是一种文学样式”,但无可否认的是,现代人正被大规模入侵的恐怖电影、小说、游戏、广告、玩具等装甲兵团弄得头皮发麻,而且这种发麻还是自找的。

  恐怖片、恐怖小说拥有大量观众。被称作当今恐怖小说之王的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是互联网的宠儿;《夺命狂呼》拍到第3集仍然在票房上有号召力;一年一度狂欢似的万圣节(西方的鬼节),国内已经有一大批人趋之若鹜。与恐怖文化相关的词语:骷髅、吸血鬼、幽灵、女巫、谋杀、鲜血、古堡、死亡……非但没把人们吓跑,反而让他们感到刺激、新奇、释放、上瘾,甚至痴迷。

  正如没有人知道一个带着魅惑笑容的女鬼何时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没有人知道恐怖情结怎么就会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早在电影发明不久,恐怖片就应运而生。英美文学里的一些经典之作被改编成电影后,为观众提供了视觉上恐怖的筵席。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爱伦·坡的一系列故事和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不断重拍。如果说早期恐怖片中更多的是对人性中潜在的恶和人类理想的危险探索,到了20世纪末,人们更感兴趣的是感官上的冲击力。有的恐怖片刻意再现破坏性的场景,如《独立日》里外星人的飞碟用激光柱将纽约的摩天大楼从上至下击毁,《剑鱼行动》中有大公共汽车撞击高楼的镜头。

  而在恐怖小说方面,《一只绣花鞋》靠政治恐怖故事而在书界一炮打响之后,恐怖小说在国内作家创作中出现了一股小浪潮,比如北京作家丁天的《脸》,四川作家余以键的《死者的眼睛》,一直到周德东的恐怖故事集《773恐怖系列丛书》,网络上的恐怖段子更是比比皆是。笔者通过一些大型门户网站输入“恐怖图片、肢解”等关键字进行搜索,竟发现了数十个专门贴放恐怖、血腥图片的恐怖网站。

  “恐怖病毒”也应运而生:今年5月,国内专业反病毒厂商金山公司截获处理了一例让人吓破胆的“女鬼”病毒,该女鬼病毒在感染用户系统后,会不定时地在电脑上出现恐怖女鬼,并伴有阴森恐怖的鬼哭狼嚎的声音。

  玩恐怖、玩刺激、玩心跳。时下,以吓人为卖点的商业产业成为了一种时尚。连大街小巷上的一些文化衫也在极力营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白森森的骷髅,满脸刀痕的鬼,甚至还有口吐红信的白蛇。这些恐怖文化衫,几乎都有流血的图案。据一专卖文化衫的小老板介绍,现在年轻人就喜欢这个,够酷。

  为什么人们明知会受到惊吓,却仍然愿意花钱“买罪受”呢?

  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某专家说,恐惧的心理其实很微妙。它能对人们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而紧绷着的神经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

  大三学生李军康说,尽管不同的恐怖方式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刺激,但有一样是相同的:你会感到肌肉紧张、心跳加快、出冷汗、恶心想呕吐……之后竟是难以言语的轻松之感,“我很安全,还活着,真好”。

  北京心理研究所主任医师刘哲思认为,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恐怖文化被接受的原因,首先是恐怖在人心理上源于自我暗示和联想,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从自身的经历而来的。第二,人们可以根据作品塑造一个恐怖环境,幻想出另一种生活。第三,涉险———危险意识,即人们希望在涉险时本身并没有危险性。第四则是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

  “由于出身低微,由于阻力重重,由于生存不易,由于前途渺茫……我的人生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也许是我走上恐怖小说创作的潜在因素。我会把我的恐怖故事一直写下去,而且要写到顶端……”恐怖小说家周德东从散文写作走上恐怖小说创作的原因,或许能对我们解读当今恐怖文化大行其道有所启示。

  如今,流行文化中恐怖情绪的泛滥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反思。

  有分析称,时代的列车正在迅猛向前,但它究竟驶向何处?人们不得而知,人们的内心深处由此而充满不安,惊恐和疑惑……“恐怖文化”可能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反映,在它默不作声的空间里面,已经有了某种现代“城市病的气息”。

  据有关报道显示,斯蒂芬·金现象甚至已经“由虚构变成了现实”:波士顿的一个女孩子,模仿《嘉丽》中的情节,在厨房里用刀叉杀死了她的母亲;在佛罗里达州,一个有同性恋癖好的医生死在家中,血肉模糊,墙上用血写成了“谋杀”二字。金得知后大为恼火,认为对凶手应该审判两次,一次判他谋杀罪,一次判他剽窃罪,因为凶手杀人留字的方式是从金的小说《照耀》里学来的。

  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恐怖文艺作品是由正规的公司和工厂出品的,自然是合法的。可根据什么区别成年读者和未成年读者?幸好没标上‘未成年人禁止阅读’,要不和那些黄色网站的‘18岁以下禁入’一回事了。中小学生的心理还在发育,看完晚上会做噩梦的。”电影院能保证不让中学生进场吗?卖夜故事的书商会不收小学生钱吗?一个新问题摆在管理部门的面前:如何在恐怖文化产品合法面世情况下,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也有观点指出,人的潜能无比丰富,对某些潜能加以抑制也许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某些残酷的本能一旦煽扬起来最终可能危及社会。反思恐怖文化还需反思人性自身,还需反思大众文化极端商业化的趋势。其实大众文化(包括影视业)的经营者有一支由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和大众消费模式研究者组成的专家队伍作为后援,人身上潜在的弱点恰恰就是他们的无限商机,于是开发利用这些弱点(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间)成了他们的最高目标。

  为此,有人呼吁,少数人的商业利润并不等于公众的福分,文化产品并不完全是商品,它们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就必须负担起社会责任,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对它们的流通不闻不问。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