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26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数码产品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您觉得除手机外,下列产品中您最希望拥有的是:
优盘——移动存储器
录音笔
数码相机
mp3音乐播放器
掌上电脑
PDA产品
CD机
数码摄像机
    

   

25日,是巴金99岁生日――
隔代人致礼大师

记者 陈杰人 徐虹

  本报北京11月25日电

  今天,是巴金老人99岁生日。我们在此向他致礼。

  巴金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自1928年在法国初创处女作《灭亡》,至写作《雾·雨·电》、《家·春·秋》、《寒夜》;从与萧珊1936第一次见面,展现他生活中具有亮色的一面,至“文革”期间备受摧残;从“文革”后的痛切反思,到结集出版《随想录》,巴金老人的漫长人生成为中国现当代历史,而不止是文学史的一部缩影。

  病卧已久的老人,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许多人谈起他们心中的巴金。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20世纪中国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巴金作品都有超越文学价值的思想价值

  巴金是仅存于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作家。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不仅包含着对他文学作品的认同和欣赏,还包含了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凭吊之情。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者,到今天为止,绝大多数大作家已经基本凋零的时候,还能使人们和那个年代联系起来的,只有巴金。可以说,巴金是联系当代人和“五四”文学的活的纽带。

  巴金写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时候,正是中国思想活跃的时期,在那个“激流时代”,这部作品对人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正是这一作品,将“五四”精神真正青春化,构造了一种激情洋溢、青春激扬的文学。可以说,直到今天,巴金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和意义,它号召人们永远追求青春,永远充满活力。

  从1978年开始直到1986年,作为一名老作家,巴金又先后写出150多篇随笔,结集为《随想录》。这些随笔很难说是标准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多数只是社会文化的评论和对往昔的追忆,但作品再次提倡的“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中国思想解放的关键时期,呼唤个人价值,提倡精神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作品的意义同样非常巨大。作为一名老作家,巴金的思想价值再次凸显出来。

  由此可见,巴金以及巴金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巴金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具有转折性的意义,这也是巴金作品比其文学价值更重要的价值。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巴金探索性的思索有先知般的光芒,需要重新解读

  巴金先生跨越将近一个世纪的经历所展示的,是一个完整全面的人格,包括了他对自己所作的痛切反省。他耗其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践,都与整个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状况在知识分子心里的反射紧密结合,他是时代的见证人。

  如果要了解巴金在未来新世纪里的意义,我想,首先要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上一世纪的精神遗产。

  巴金曾经是一位虔诚的国际化的反强权战士,在他身上凝聚了最为分明的道德色彩与原始正义,在全球化经济成为本世纪中国人所面对的最大诱惑、也是最大的挑战的时代,巴金先生当年许多探索性的思索仍然会闪烁出先知般的光芒。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对巴金先生的许多作品做出重新阐释,不能停留在过去流行的见识中,不能把它简单化地归结为“反封建”。

  因为,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不断地阐释,删除一些已经随着时代淘汰的陈旧因素,而发掘其在今天的时代精神中依然具有启发性的艺术力量。

  谢有顺(著名文学评论家,供职于广东作协)

  记得巴金,是因为《随想录》为当代中国建立起了一个面对苦难、抵抗遗忘的榜样

  巴金在解放前发表的那些作品,已经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解放后,他基本上没有写太多的东西,但他晚年的《随想录》非常重要。今天,我们之所以以尊敬的心情记住巴金,甚至记住他的生日,以我个人的理解,不仅因为巴金在早年写出了《家》、《春》、《秋》这样的名著,还在于他晚年的时候成了一面反思的旗帜,为当代中国建立起了一个面对苦难、抵抗遗忘的榜样。

  晚年的巴金是幸运的,历史给了他还债的机会———“讲真话”。他自己也说:“《随想录》是我最后的著作,是解释自己、解剖自己……老托尔斯泰给我指出了一条路,改变自己的生活,消除言行的矛盾。这就是讲真话。”相比之下,许多与巴金同龄的作家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随想录》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巴金使自己的创伤记忆成了一份历史备忘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书面的醒世恒言。细心的读者一定记得,巴金是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人。

  能像巴金那样站出来清算自己曾经有过的卑怯,是难得的勇气。巴金的还债方式是“讲真话”,他认为自己欠的债是一个“假”字———当时整个社会充斥着谎言,自己也深陷其中,像喝了“迷魂汤”一样,“我自己后来分析说,我入了迷,中了催眠术”。这的确叫人心寒。而巴金晚年能对“精神奴隶”的内涵进行反省,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常常在想,一个民族缺乏什么,就应该学会积攒什么,这样的民族才会有希望。讲真话、反奴性的精神弥足珍贵,它是一笔我们亟需继承和发展的遗产。

  我曾经在巴金95岁华诞时写过一段话,今天我仍然愿意用这段话来献给巴金:我们之所以记住巴金,是因为巴金记住了不该忘记的历史;我们之所以没有遗忘病床上的巴金,是因为巴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反抗遗忘的人。

  徐小斌(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一个世纪老人仍保持着理想主义,追求纯净与光明。这真是很不容易

  巴老这个人是真诚、透明而纯净的。他的《随想录》里透露的很多东西,都值得他的同时代人和晚辈们认真思考。它提醒了中华民族需要树立反省能力与反思精神,应该抛弃对于历史痛苦的“健忘机制”,而有勇气来直面自己与剖析自己。巴金在这一点上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其实巴金一直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以革命热情冲破束缚,寻求自我与自由,他的《激流三部曲》与《爱情三部曲》都完美地表现出这一点。时代变化了,对于年轻人来说,往往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会处处碰壁,他们在磕碰中逐步变得现实。而巴老是用一生追求理想的,一个世纪老人仍保持着理想主义,追求纯净与光明。这真是很不容易。

  衣向东(青年作家,刚刚以中篇小说《初三初四看月亮》获得老舍文学奖)

  人格的力量决定了作品的力量,巴金品格光明,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读出温暖

  作文与做人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随想录》与巴老的人品、胆量与勇气相关,对于“文革”期间内心的某些阴暗的东西,巴老敢于自我剖析。而有的人则是尽量地粉饰,唯唯诺诺。其实以巴金当时的声誉他可以保持沉默,但正因为他具有品格光明的一面,他才敢于“讲真话”,敢于“把心交给读者”。这正是他人格的魅力,使人充满了对他人品的敬重。

  其实人格的力量决定了作品的力量。如果人性中有许多让人寒心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在作品中“使人读出温暖”,读出一些“活着的必要”,使人对明天充满向往、期盼和关怀。这才是经得起时间的掂量的。

  当前年轻人也提倡“张扬个性,弘扬自我”,但与巴老主张的追求个性自由不可完全同日而语。追求个性应该不单单是“小的狭隘的突破的姿态”,也不该是歧途、反叛与走极端,而应沿着人类发展的走向,不断地修缮自己,完善自己。

  韩军(清华大学附中语文老师、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不小心,得了某种“狂躁症”时,让我们想想巴金,想想巴金老人的质朴与纯真吧

  巴金的特征是纯真与质朴,他像一个赤子。

  上个世纪,我们的民族有过太多的浮躁、狂暴、畸变、虚与委蛇,抛弃和远离了质朴与纯真。我们今天谈论巴金,尊敬巴金,推崇巴金,实际就是追寻我们民族的纯真与质朴。即使在今天,也很难说,我们的民族已经追寻回来了那份质朴与纯真。

  纯真与质朴,这种品格,太过于平淡,太过于普通,似乎远远比不了“深刻”,远远比不了“激愤”,远远比不了“宏观”。

  我们阅读老人的一系列作品,无论是他年轻时的,还是年老时的,往往觉得太不解渴,过于平淡,文字过于平铺直叙,琐细繁冗,意旨也太过平凡寡淡,难说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有时我们甚至发生疑问,这是文学大师的文字吗?

  对质朴与纯真的追求,正是巴金的无可取代之处。

  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不小心,得了某种“狂躁症”时,让我们想想巴金,想想巴金老人的质朴与纯真吧。

  我觉得,质朴与纯真,是一个民族精神远征的基点、起点,是一个人、一代人、几代人精神远征的基点和起点。

  一切离开了质朴与纯真的所谓精神之塔,都可能因失去根基而变成空中楼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们今天实际上已然不是单纯谈论、尊崇一个人,我们是对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的呼唤和高扬。巴金在这里成了一个标志物。

 

大家都记着这一天
巴金赢得了普遍的尊敬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