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数码产品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您觉得除手机外,下列产品中您最希望拥有的是:
优盘——移动存储器
录音笔
数码相机
mp3音乐播放器
掌上电脑
PDA产品
CD机
数码摄像机
    

   

“不歧视”:从我做起

本报记者 蓝燕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一段时间内,各种媒体都在不厌其烦地向公众宣讲“消除歧视”。然而,究竟什么是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歧视?是不是只有烧毁他们的房屋、用品,剥夺他们的工作权、受教育权、购物权,驱赶他们离开自己生活的故土才算歧视?是不是只有拒绝与艾滋病病人握手、交谈、共同就餐、就诊、乘车才算歧视?防止歧视是预防艾滋病工作中高层次的观念问题,还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在近日的采访报道和阅读新闻中,记者感到,公众乃至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许恰恰来自参与艾滋病问题报道,却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学习不够的新闻记者,来自一些应该却不愿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

  近日媒体上有关艾滋病最热的新闻要数贵州一个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要同她的男友结婚。媒体从结婚讨论到生子,从婚内能否感染说到是在天安门还是到长城结婚。感染者最初想到北京结婚是希望可以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戴墨镜、像平常人一样地度过新婚佳期。结果,这对新人到北京后还没下火车,便被等候在站台上的几十位扛着大小摄像机照相机的新闻记者吓得不敢露面。

  11月28日,中国预防医学会、中国记协和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了“第四届新闻媒体性病、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研讨会”,会场里有七八台摄像机和大大小小的照相机固执地堵在主席台前挡住后面人们的视线,怎么劝说都不肯离去。原来,会议日程中安排了贵州的这对新人与媒体见面。当主持人宣布由于有些媒体不能很好地尊重 H IV感染者的权利,在报道中以“艾滋女”称呼这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未经本人同意,把感染者的照片毫无遮挡地刊登在报纸上,给感染者及其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压力,因此,感染者决定不再与媒体见面时,会场里发出一片遗憾的叹息。原先拥挤一团的摄像机、照相机在几分钟之内很快地撤走了。

  众所周知,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消除歧视。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英文原文是Live,let live。用通俗的话直译就是:你活着,也让别人活着。但是,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和对艾滋病这种致死疾病的恐惧,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羞辱和歧视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

  前不久,一位感染者因膝伤到某家大医院就诊。在手术前的例行检测中,医院发现患者的HIV呈阳性。院方告诉这位感染者,由于他们的医疗水平不够高,请他到其他医院就诊。感染者询问到哪里手术更合适?医院告诉他:去传染病院。

  还有谁能比医生更了解疾病?这家医院的拒绝,不仅给这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灵伤害,而且给公众造成了对艾滋病的更大恐惧。

  记者承担着向公众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责任,但是如果记者自己不了解艾滋病,不懂得为艾滋病人知情保密的原则,而只是猎艾滋病之奇,不负责任的报道就会产生。

  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天职,但如果医生也不去了解艾滋病的相关专业知识,他歧视患者的行为就更具社会影响。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的官员孙刚先生把由艾滋病引起的羞辱和歧视称为防止传播、提供治疗和减轻艾滋病带来的影响的最大障碍。他说,个体免受歧视是一项基本人权。消除歧视是防止艾滋病广泛流行的重要前提。我们不能叶公好龙,在很多场合大谈减少对艾滋病的歧视,而当艾滋病真的来了,我们又惟恐避之不及。防治艾滋病的最好办法就是广泛宣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并且像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那样,让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我们一同参与艾滋病的防治。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