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4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数码产品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您觉得除手机外,下列产品中您最希望拥有的是:
优盘——移动存储器
录音笔
数码相机
mp3音乐播放器
掌上电脑
PDA产品
CD机
数码摄像机
    

   

国际随笔
俄百姓开始正儿八经看中国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王晓玉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前夕,俄一个民意测验机构以“俄罗斯人怎么看中国”为题搞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持肯定态度,认为中国的未来会更有希望。

  自从中俄建交以来,俄罗斯老百姓对中国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俄(苏)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冷淡关系之后,两国人员往来迅猛增长。在那个时候,俄罗斯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印象。很多俄罗斯人还认为中国经济像从前那样落后,人们的衣着只有黑色、灰色等几种单调的颜色。当俄罗斯人从电视、报纸上看到中国到处都在建设高楼大厦,街上行人精神饱满、衣着入时的时候,才知道他们邻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印象和看法由此也发生了变化。实事求是地说,当时还不是所有俄罗斯人都能够(或者说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买东西要排队,他们搞不明白,同样是社会主义,为什么中国就消灭了排长队现象;更让他们感到费解的是,从前的“小兄弟”怎么一下子就要超过“老大哥”?

  上世纪90年代,中俄两国民间往来迅猛发展,甚至达到令人始料不及的程度。这中间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有些甚至对中国在俄罗斯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一是中国产品的质量,二是中国人的形象。苏联解体后头些年,俄罗斯市场商品极度匮乏,国际倒爷(中间既有中国的,也有俄罗斯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假冒伪劣产品从中国贩到俄罗斯来销售,从中牟取高额利润。倒爷发了财,中国产品的牌子却给砸了,中国服装一度被俄罗斯人称为“抹布”。俄罗斯老百姓在抱怨中国产品质量的同时,俄罗斯的执法机关则把目光集中到来俄经商的中国人身上。有些中国人不懂俄罗斯的法律和有关规定,签证过期、居留手续不全者不在少数。俄罗斯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此为由,到处宣传“中国非法移民已经非常严重,已经达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天文数字”。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俄罗斯人信以为真,担心他们的生活因此会受到冲击。

  实际上,在俄罗斯居住的中国人中,逾期不归者的确存在,但这不过是极少数现象,连俄罗斯官方也承认这一点。最近,俄罗斯国防部长、俄罗斯总统驻远东联邦行政区和西伯利亚行政区的全权代表,以及与中国邻近地区的俄地方行政长官都在不同场合表示,俄罗斯没有感到来自中国的“移民威胁”。相反,不少人还提出建议认为,应该从中国适当引进高素质劳动力。俄罗斯工业家企业家联盟主席沃尔斯基就曾表示,不要夸大来自中国的移民问题,而是要在吸引高质量移民上下功夫。“十个中国家庭比我们整个一个集体农庄的劳动效率还高,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为了改变中国商品的形象,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俄华商也意识到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性,早已放弃“一锤子买卖”的投机生意。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前几年的被动局面基本得到扭转,中国产品的声誉也逐渐开始回升。如今在俄罗斯市场销售的中国商品基本属于物美价廉的中档货,有些中国产品已经打进莫斯科中心的精品商场。

  尽管俄罗斯已不是超级大国,但俄罗斯并没有因此降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评价标准。多数俄罗斯人之所以能够认可中国,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俄罗斯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在自己的规划中加入中国因素,希望自己也能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一些益处。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汉语专业从前是个冷门专业,现在竞争则非常激烈,30人报考才能录取一个。从这可以看出,俄罗斯人真的开始关注中国了。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