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9日

星期
 
中青在线小调查
    数码产品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您觉得除手机外,下列产品中您最希望拥有的是:
优盘——移动存储器
录音笔
数码相机
mp3音乐播放器
掌上电脑
PDA产品
CD机
数码摄像机
    

   

科技随笔
科技新闻不要再闹笑话

楠木

  第三届世界科技记者大会上月底在巴西举行。这届科技记者大会对中国科普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人们仍然不无忧虑地看到,我国科普与科技传播的现状并不乐观。国内一位基因专家甚至提议,先开一个记者培训班,就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以免出现更多的笑话。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科技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力的加剧,应该承认,科技报道正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科技新闻中出现过的一些笑话。从20世纪80年代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基因皇后、核酸食品等事件,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出了科技新闻界的“软肋”,也暴露出了科技界的某种浮躁心理。

  科技传播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首先要提高科技传播者的素质,其中就包括科技记者。科技记者的发现力、观察力和辨别力的提高都有待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赖于一些正确方法的建立,这样才能建立一道道“安全阀”,尽量提高科技报道的准确性,尽量减少被人所用的几率。

  在新生事物和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面前,新闻界的似火热情是必须的,但是只有保持冷静才能尽量减少失误。

  2001年的某一天,陈晓宁携带三大“基因库”回国的消息登上了一些媒体的显著版面。文中称这位“副教授”为世界顶级生物学家,而明眼人马上就会提出疑问:副教授怎么可能是世界顶级呢?也正是这一闪念,促使笔者马上向有关专家求证,发现了这位“基因皇后”和三大基因库的价值不过如此,才没有加入“追星”的记者行列。这应该成为媒体的一道“安全阀”:遇到一些难以辨别的人和事,可向该领域专家求证,这样可以减少误报和被人利用的机会。

  “我们不能完全归罪于新闻界。”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科学家和新闻记者之间存在互动,在某种程度上,科技人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科学写作促进委员会理事多罗西·纳尔金在《出售科学》一书中指出,“科学家应该成为消息的客观来源,而他们远远不是。他们积极寻求有利于自己的报道,利用公众的激情,作为支持研究的砝码。”正如这位专家指出的那样,一些科学家日益加强公关活动,利用有力的新闻工具,来保证自己的利益。美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70岁的秦伯益院士说:“我国当前科技界的浮躁现象可以说自上而下都是存在的”、“大多数科技人员把科技岗位看成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和社会上其他职业从事者一样受功利的驱动。”

  于是,科技被万能化,被神秘化,继而使科技成为一些人所广泛利用的工具。“科技牌”被频频打出,一时间新名词和新概念令人真假难辨。记者的客观报道也常常会被某些人所利用,2000年8月,笔者就“纳米”展开的常规系列报道,客观上虽然促进了整个概念的普及,甚至推动了国家的投入,但是也被人所利用,不仅在第二天就使股市上的5只“纳米”股票逆市上扬,更成为一些“纳米商品”出台的背景。大浪淘沙,时至今日,“纳米”普遍为人接受,但其公众“形象”已然受损。

  科技新闻缘何落后于科技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固属必然,而加强相应规范才是真正的出路。制定有关科技记者的工作原则,进行相关培训,都可以预防出轨行为的发生,减少误报的机会。

  最新的公众科技知识调查表明,即便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科学素养仍然很低。比如,只有48%的美国人和41%的欧洲人知道“电子比原子小”,65%的美国人和48%的欧洲人知道“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而世界科技记者大会的主题是“科技新闻与人类发展”,表明了新闻记者虽然不能扭转乾坤,但也能推波助澜,甚至掀起滔天巨浪。拒绝愚昧,让公众理解科学,科技记者任重而道远。

 

 

我想看评论

我要说几句--->>已注册用户

我要说两句--->>未注册用户

中青论坛所有内容只代表网友和读者的个人观点,与中青在线立场无关

 
频道导航:新闻|教育|留学|人才|旅游|图片|商店|网友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100702
电话 Tel:+86-10-64032233  传真 Fax:+86-10-64033792
WebMaste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