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月2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告别王铁崖的日子
2003年01月20日 01:06:33

本报记者 陈杰人 王亦君

  1月17日上午9时,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庄严肃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天没有哀乐低旋。在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法学家王铁崖先生静静地仰卧在水晶棺里,接受同事、朋友、学生和景仰他的人们的最后送别。

  “作为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一面旗帜,王铁崖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逝世,意味着中国国际法
学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位法学教授动情地说。

  这种痛失良师益友的悲情,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敬献的挽联中也可看出:云鹤西游学苑伤怀失泰斗音容宛在文章遗世有金声。

  1月12日下午2时20分,中国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院法官王铁崖先生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特护病房逝世。下午5时37分,一位署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博士刘敬东”的悼念书便上了新浪网首页。

  在中国法学界,王铁崖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以80岁高龄组织翻译巨著和编写宏大国际法词典而被称学术界称为“常青树”。

  作为第一位被邀请走上海牙国际法学院讲坛的中国人,世界国际法研究院建院100多年来第一位中国院士,王铁崖为中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美国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认识了王先生,我才真正看到了中国的法学研究和研究人才。”

  1993年,在王铁崖先生80寿辰之际,加拿大著名国际法教授麦克唐纳主编出版了一本《王铁崖纪念论文集》,其中收录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58名世界著名国际法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作为礼物。王铁崖曾经说,这是他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的殊荣。实际上,这份荣誉也代表世界对于中国国际法研究的认可。

  王铁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1939年获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法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授。王曾经主编我国第一本《国际法》教材,组织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国际法年刊,与他人合作撰写了第一本中国国际法教科书。可以说,王铁崖建立了中国国际法体系的雏形,并为此后中国国际法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有这样一个说法:在中国国际法学界,85%以上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要么是王铁崖的弟子,要么是王的徒孙,就是这些“徒孙”,也有不少人已经成为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这种特殊的学术力量架构,在其他学科中极为罕见。

  王铁崖去世后,他的博士弟子、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张勇动情地说:“王先生是我们心里的灯塔。先生在与不在的日子,对我们来说反差特别大。以前搞任何学术活动,一想到先生,就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但现在他走了,我们都有迷失的感觉。”

  北京大学国际法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桂梅是王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她回忆说,先生经常告诫后辈学者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学术积累,切忌急于求成;学术论文要有别于应景文章,言必有据,经得起推敲。1996年,先生还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深深地感染了北大的师生们。

  告别了王铁崖的日子,对于中国国际法学界,应该是有些别样的不同吧。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