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月2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白话金融(12)
通货紧缩缘何难医
2003年01月20日 02:53:21

王东京 孙浩 林赟

  在经济学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譬喻:货币政策像骑手的缰绳,治理通货膨胀,就如马儿跑得快了,用力拉绳子,可以让它慢下来。而治理通货紧缩,却像马儿却步不前,即使骑手下马拉着走,它也跑不快。

 

  “二战”后近半个世纪里,世界屡受通货膨胀之苦,人们对通胀畏之如虎,谈之色变。各国政府都把治理通胀,作为经济生活的头等大事。孰料进入20世纪90年代,旧病刚去,又添新愁,通货紧缩不期而至,许多国家为此伤透脑筋。在治理通货膨胀中,曾经大显神威的货币政策,面对通货紧缩,却解数用尽,力所不及。个中原因,引人思索。

  在老百姓看来,票子硬了,东西便宜,好处多多,何忧之有?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投资者办企业,是为了追求利润。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成本越小,利润越多,反之则利润越少。通货紧缩时,表面上看,工人工资并未增加。经济学管工资单上的金额,叫名义工资。决定企业成本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的算法,是用名义工资除以物价水平。现在,物价降了,而名义工资不变。两者一除,实际工资提高,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相应减少。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利润不缩水,企业会从降低成本上做文章。可要下调工资,没有那么简单。工人不答应,工会和政府要干预,企业的减资计划往往落空。这就是经济学里讲的工资具有刚性,升时容易降时难。上述情况,如果只出现两三个月,企业尚可凭借老本,勉强支撑一阵。如果物价持续低迷,再大的企业,也禁不起折腾,早晚坐吃山空。企业若不想停产倒闭,只有一条路可走,保持工资不变,让大批员工下岗走人。由此可见,通货紧缩带来的,绝不是利好消息。它的危害比起通货膨胀,一点儿也不逊色。

  很多人会想,多发些票子,让钱毛一点儿,把物价拉上去,不就万事大吉了。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可是实施起来,却事倍功半。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进行过研究,他认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联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危机之初,美联储不仅没有增加货币供给,反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致使美国经济滑入深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出现通货紧缩的国家,没有犯30年代美联储的错误,通货紧缩刚一露头,中央银行便放松银根,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路子对头,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只是一个引子,如果商业银行不放款,老百姓的钱攥在手里不花,企业不扩大投资,增发的票子就像往水里撒胡椒面,连一声响也听不到。治理通货紧缩,并不是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便可一指定乾坤,这只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第一招棋。货币当局还要千方百计,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才能走出通货紧缩的泥淖。为达此目的,各国央行英雄所见略同,都把调低利率,作为必选之策。

  从理论上讲,降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其作用一石二鸟:存款利率下调,储户得到的利息减少,有可能把钱取出来,或者用于消费,或者用于投资。贷款利率降低,同样借一笔钱,企业偿还的利息减少了,债务负担减轻,投资意愿会增强。但现实情况,却与上述推论背道而驰。经济低迷时,失业压力增大,工薪阶层为防衣食无着,愿意多留些钱存着。普通人的心理,是买涨不买跌,人们往往认为,物价降了还会再降,于是消费屡屡搁浅。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通货紧缩,大都引发股市崩溃,股价下跌,风险加大,人们两相权衡,与其冒险炒股,不如少拿点利息,放在银行牢靠。公众如此,银行、企业又作何想?贷款利率调低,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减少,加上经济萧条时放款风险增大,银行宁肯作壁上观,挨上一阵子,也不轻易言贷。企业股票缩水,相当于总资产减少,以此作贷款抵押,得到的贷款数额,便打了许多折扣。而且,大凡通货紧缩,几乎都表现为生产过剩,企业若找不到好项目,断不敢重蹈产品积压的覆辙。百姓惜购、银行惜贷、企业惜投,利率政策处境尴尬,徒唤奈何。

  在通货紧缩面前,央行所恃的“三大法宝”,常常失去灵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往上交的存款少了,可贷资金增多,然而,他们不见经济回暖不放款,大量现金码在库里,央行干着急也没办法。事实上,在许多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率已降为零,其作用今非昔比。调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利息降低,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刺激商业银行放款。但是,经济不景气时,商业银行自己的钱都很少动,更懒得搭上利息,向央行借款。与前两种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作用大得多。中央银行在资本市场,高价买进国库券,释放货币,这一招在西方国家效力非凡,越来越为央行倚重。可如果患紧缩症的国家,资本市场不发达,证券品种单一,比如多是利率又稳又高、期限长的国债,那么,商业银行视之如掌中之宝,既能保值又能增值,市场价格即便高一些,也不会轻易出手。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些极端的情况。不过,对货币政策的作用,在经济学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譬喻:货币政策像骑手的缰绳,治理通货膨胀,就如马儿跑得快了,用力拉绳子,可以让它慢下来。而治理通货紧缩,却像马儿却步不前,即使骑手下马拉着走,它也跑不快。

  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治理通货紧缩,靠货币政策单兵作战,往往无功而返。政府要采取组合拳法,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同时使用,相互配合,才能事半功倍。企业开工不足,政府可以兴办基础工程,以公共支出,拉动投资增长。人们消费欲望不强,是怕花光了钱没退路。财政可以拿出钱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货币政策还有回旋余地。其中的关键,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鼓励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惜贷”问题;按照资源禀赋理论,我们的资源优势,在于人多、劳动力价格低。资本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惜投,可以把贷款的方向,转到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经济增长点,也不失为拉动投资的一招好棋。在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大有潜力可挖。打造资本市场,调整国债结构,活跃资本市场交易,既可取近功,又能收长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芒德尔研究证明,在实行浮动汇率、资本自由流动的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大于财政政策。因此,积极稳妥地加快金融开放,能够使我们的货币政策,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作为现代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曾有一个著名的结论: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并不马上表现为物价的变化,中间要经过12 18个月的滞后期,货币政策的效果才能反映出来。治理通货紧缩,恐怕也应了民间那句老话,心急喝不得热汤面。只要政策对头,我们不妨耐住性子,静观其变。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