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月2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日本企业在中国
2003年01月20日 13:27:19

 

  编者按: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既是推动全球产品生产与贸易的“世界工厂”,也是带动全球资金与利润的“世界市场”。以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为未来几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正以是新月异的面貌吸引着全球从消费者到投资者的目光,也影响着世界各地工厂和公司的运行轨迹。这中间,昔日“全球工厂”日本的产业界已经在判断、预测、研究后以超大规模的经营行动表明了自已的态度。

  中国、日本之间此轮空前规模的经营易位之举,不仅将深远地变换着这一衣带水的两国之间的生产、贸易、投资架构与关系,也必然地影响到全球经济、社会与政治的走向与格局。

  CANON、SONY、NEC、TOSHIBA、EPSON都是世界级的日本IT企业。它们在这次大潮中的想法、说法与做法,应该为中国的读者、消费者和各业人员所关注。

  索尼:在华营业额2008年超过日本本土

  “到2008年,索尼在中国的营业额要超过日本本土。”索尼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出井伸之2002年10月31日在北京说。他对此更具体的解释是,“营业额超过日本本土的概念应该是:投资额也要超过日本本土。”对于目前在中国的投资,出井伸之认为,离最佳时机还有一步之遥。“我个人认为索尼的品牌形象在中国还远未有大的扩展。我们在中国并未急于求成。”

  瞄准中国市场

  出井伸之一直在向人们灌输一个概念:索尼并不只是一个硬件制造商,还是一个娱乐内容提供商:索尼1988年在美国合并CBS唱片公司、随后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后,《卧虎藏龙》、《蜘蛛侠》非常成功。“你们还不知道,索尼影视每年要在中国投资四五部片子拿到海外去发行,”今后3年,索尼将在中国影视业投资1亿美元。游戏产业正在成为索尼最快的赢利增长点之一,其PS2游戏机在欧美市场家喻户晓,软件赢利更高。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田纮宣称,到2005年,索尼在华业务将发展成索尼集团的第4大支柱,在中国的销售额将达到现在的5倍;到2008年在华业务要超过日本,做到全球第二。而游戏已经与电子、音像制品并驾齐驱,成为索尼的三大业务之一,其发展必然不可缺少“第二市场”。

  品牌战略,不惜花费30年

  索尼在中国的投资、发展计划将是沉稳而坚定的。出井伸之把在北京东方广场设立的“SONY探梦科普馆”、在北京大学设立的“市场营销论坛”统称为“草根活动”,意指民间品牌推广战略。他表示,任何发展战略都不可能超越品牌战略,他将不惜为此在中国花费10年、20年、30年。

  索尼预期,2002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源自电视等传统家电产品。虽然索尼在数码相机领域有很大优势,但是在很多战略领域都落后了。索尼已开始认识到,中国已在成为一个高端电子产品市场。为此,索尼将在中国和日本同步推出产品,这将使索尼的好产品与中国消费者更早见面。

  不仅仅把中国当作世界工厂

  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70年代末访问中国时,中国只有100万台电视机,很多电子产品制造商当时都在中国销售发达国家的滞销产品。90年代末,中国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批愿意购买时尚电子产品的年轻人。三星抓住了这一机会,在1997年修改了中国战略,把重点放在几种高端核心产品上,如手机、投影电视等。麦肯锡公司曾公开谈到这一点:“韩国企业两三年前就认识到了不能在中国兜售旧产品,日本企业则是在过去6到12个月才认识到。”三星的成果很明显。2002年,三星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8亿美元。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等中国主要城市,三星的品牌代表着娱乐、时髦,主要支持者是20―――30多岁的青年。研究认为,索尼在视听产品上仍是最强大的品牌,但“缺乏热情、娱乐和参与性”。对此,索尼人士表示,他们相信可以从中国计算机产业获得更多的用户:“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有高得多的希望,而不是仅仅把中国当作一个世界工厂。”

  索尼计划,在2005年以前使在中国的年销售收入超过40亿美元。

  爱普生:下定决心开拓这块市场

  日本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EPSON)在中国的业务开始于1985年,主要产品有打印机、投影机、扫描仪、电子元器件和系统设备等。该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抱以极大的希望,于1998年4月成立了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ECC)。

  经过近5年的发展,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的地区性营业机构已经十分健全,到2002年上半年,EPSON已累计在华投资53亿元,在华雇员27256人。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已拥有分支机构14个,北京总部有员工191人,各地分公司和办事处有员工138人,共329人。2001年,EPSO N出口创汇112.8亿元,纳税4.08亿元。

  “我们早就看到了中国市场的今天和未来”

  谈及EPSON的在华拓展,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竹林纪久认为:“我们成立爱普生(中国)公司(ECC)时就表明,我们是很重视中国市场的,有坚定的决心来开拓这块市场。换句话说,当时我们就看到了中国市场的今天和未来,知道这个市场美好的前景。

  目前的中国市场上,有SONY、CANON和EPSON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有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企业,有柯达、西门子、飞利浦为代表的欧美企业,还有中国的联想、方正等企业,正在数码产品领域中群雄逐鹿。其间的竞争规模和技术水平呈急剧的螺旋向上之势,其中的任何企业都在不进则退的状态下拼争。对此,竹林认为,竞争是一件好事。通过竞争,大家会不断地把好的产品投入市场,价格自然就会便宜,用户因此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至于谁会最终胜出,“我觉得目前来看还为时过早。如果仅以一个企业而言,在这个行业中要脱颖而出,有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第一是技术领先。第二是超前意识,通过提供引领市场潮流的产品和思维来赢得客户。

  “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竹林认为: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的成功,因素有很多。这些竞争优势力量,可以统称为“商品力”,里面会有技术的含量,即其它公司所没有的高端技术,能够先于他人而被我们采用到产品中。更重要的,则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了解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就要把我们良好的产品信息传达给消费者,还要把消费者的需求和想法反馈到我们的产品中去。让大家都能理解我们的产品,体验我们产品的魅力。”

  从制造到销售都以中国为重点

  关于EPSON的在华投资、生产与其全球企划战略的关系,竹林讲得很干脆:“一句话,从制造到销售,都是以中国为重点。我们很早就在苏州成立了工厂,其中就有生产LCD和水晶振子的,而且从那里卖到全球市场去。

  “EPSON目前在中国共有18家注册公司,总注册资本约24亿元,累计投资约53亿元,雇员达27256人。2001年,EPSON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占公司整体的42.3%,中国员工的比例是全球的40%,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5.7%。随着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增长和中国市场的发展,EPSON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也会随之而增长。我想,通过这些数字可以体会到EPSON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可以体会到EPSON在中国市场所采取的战略方针。”

  NEC:充分借助中国的人才优势

  日本计算机制造商正在加速进军中国市场。各公司都把中国看作软件开发的新的重要基地。这中间,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即开始在北京建立移动卫星地面站的日本电气公司(NEC),正走在同行的前列。

  21世纪战略:发挥IT优势扩大在华研发队伍

  1980年和1986年,NEC设立了北京、广州、上海三家事务所,90年代又先后建立了天津日电通信技术、首钢日电电子、天津日电通信工业、武汉NEC光通信、武汉NEC移动通信、NEC中科院软件研究所、NEC中国、日电系统集成中国、上海华虹NEC电子、北京华虹NEC集成电路设计等十几家合资/独资公司,涉及通信、计算机、半导体、软件开发等多领域。

  21世纪的“NEC中国战略”是,发挥自身在通信、计算机、半导体等方面的综合技术优势,为中国的宽带移动互联网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不断扩大在华软件和研发队伍。为此,2002年3月,NEC中国建立网络软件研究开发中心,5月又成立了以移动电话研发/设计为目的的Cosmobic。

  中国拥有丰富的软件开发人才

  日本电气公司(NEC)解决方案公司常务执行董事池原宪二,谈到NEC在中国的软件开发体制的现状及未来时,特别强调了在中国进行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对于NEC集团来讲,中国的软件技术人员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中国拥有丰富的软件开发人才―――不但人员的绝对数量大,而且是希望在IT产业工作的优秀人才也较多。即使是将来,也不必担心人才匮乏。”

  目前,包括负责系统集成的技术人员在内,NEC软件开发人员约有1700人。除了极少部分的管理人员外,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其构成是,与NEC签定“研究合同”的中国本地独立软件开发商所拥有的技术人员约1000人,NEC的两家子公司总计约有700人。

  下本钱留住优秀人才

  NEC人士已经充分认识到,NEC不是仅仅需要在中国进行软件开发,而且在软件维护和改进等整个系统的工作期间都要充分发挥中国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为能顺利开展工作,NEC在内部管理方面也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录用中国技术人员出任管理干部,以便公司完全融入当地环境。

  鉴于中国IT领域的人才流动性非常高,NEC在长期留用优秀人才方面下了本钱。池原谈到,“无论是NEC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还是NEC系统集成,在开始录用时都签的是2年或3年的中长期雇用合同。优秀人才期满后,尽可能为其延长雇用合同。在人事制度方面也引入彻底的实力主义―――为让优秀的技术人员安心地工作,尽可能给他们足够高的薪水―――我们支付的薪水位于软件业平均水准以上。”

  “2003年增至3000人”

  谈到在中国的软件开发的未来,池原说:“在NEC集团的软件开发业务方面,中国的技术人员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合作伙伴。如果加上合作公司在内,NEC解决方案已拥有大约5万名软件开发和服务人员。中国的1700人与这5万人相比虽少,但我们已将中国看成是重要的软件开发基地。我们计划,在2003年度,包括子公司和与我们签定研究合同的合作公司在内,总计要增加至2700到3000人。”

  东芝:瞄准北京“IT的奥林匹克”

  有126年历史、在全球500强中排名第44位的东芝,也是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际就涉足中国市场了。30年间,东芝已在中国建立了23家合资或独资企业。

  第一时间做出判断东芝80年代即向IT转型

  谈及在华投资与生产,东芝(中国)总裁平田信正说:“这23家企业在不同领域与不同的竞争对手进行着激烈的市场争夺。既然是竞争,就有输有赢。但从整个集团来看,我们一直持续地在增长,而且是盈利的。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最重要的就是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在第一时间―――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付诸行动。

  “十几年前,业界还未把这个行业叫做IT时,东芝的整个领导层就意识到:未来产业将是用电脑统一起来的、通过电脑系统化的产业。从那时起,东芝就开始发展用电脑来统合的产业,产出用电脑统合的系统化产品。“IT作为一个概念在全世界普及,主要是源于笔记本和手机在全世界的普及。这两类产品带动了全球IT化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芝就在向IT转型。如果把半导体也包括进去,东芝IT产品的总额已经达到了整体的70%以上。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芝向IT的转型就已完成。

  “IT企业或IT行业的发展趋势,一是要进入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的发展阶段,还有就是环保、节能、移动通讯。我认为,这是未来IT的几大重点领域。”

  为北京“IT的奥林匹克”助力

  坐镇于中国的日本超大型企业中,平田对中国、日本、全球的企业管理和市场拓展很有些心得:“日本在电子、电器领域,走过了中国企业现在正在走的这条路。比如说日本电子、电器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在国内有一个蓬勃的市场,在国内市场推广开来后,才逐步地向海外扩张,进行电子、电器产品的出口。有出口,就与欧美产生了贸易摩擦。作为贸易摩擦的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在欧美的直接投资,在当地进行生产和销售。

  “针对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东芝公司要做的是,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把奥林匹克做成一个‘IT的奥林匹克’助力。‘IT的奥林匹克’的关键在移动通讯。除了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外,重大的问题是环保,还有回收再利用。在这两方面,东芝公司有丰富经验。”

  中国已成为东芝第三大市场

  平田认为:“东芝在世界上得以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它的品牌。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得到了世界消费者的信赖。这要靠脚踏实地去努力。“未来几年,东芝一方面要在中国继续发展事业,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中国普通老百姓了解东芝这种脚踏实地的努力。同时,东芝要更重视对外公共关系及与投资商的关系。”“我2000年6月来东芝(中国)时,“东芝笔记本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正是众矢之的。但即使在那样的困境中,我们的每一项投资计划,每一项技术转移、技术支持计划都没有任何推延。2001年,东芝公司在中国的总销售额为3200亿日元。中国已成为继日、美之后,东芝最大的独立市场。”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