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月2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沉默并美丽着
2003年01月22日 00:04:35

岳晓英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的世界,话语泛滥成灾,每天都被淹没在语言的汪洋大海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以及数不清的畅销书铺天盖地。各种话语技巧不断被重复,温婉的、调侃的、淡然的、冷酷的,当我们面对一行行白纸黑字的时候,麻木得都意识不到自己的疲惫。张耀是聪明的,或者说他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而已,因为
他本来就是一位摄影家兼作家,他非常明白无言的美丽。

  《上海77层楼》是继他的《黑白巴黎》、《彩色罗马》、《威尼斯进行式》等尝试之后,又一次把握国际性大都市的努力。其实,“上海”在文学作品中不是一个陌生的意象,上个世纪30年代,穆时英、刘呐鸥已经描绘了十里洋场的幻象,张爱玲、王安忆则把上海人的内心世界雕琢得纤毫毕现。应该说张耀对上海的把握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超出这些前辈,海派文化的个性在张耀的视野里依然存在:首先是摩登,洋气,时尚,或者说“派”,张耀表现了上海人的个性中总带有的那种矫揉造作的痕迹;其次是精致,张耀也说上海人“门槛儿精”,吃得讲究,算计得清楚;还有俗,张爱玲曾经直言自己是个小市民,上海对“俗”这个字不避讳,不遮掩,俗得坦荡而且底气十足,有点霸道。

  提到上海当然也免不了怀旧和伤感,苏州河是上海的摇篮,张耀不无感慨地说:“惟一有点江南味道的地方,很快也不会有了。”这是张耀叙说的开始,在叙说的结束,张耀又说“这一辈老师傅走了,以后就没人会这么精细的功夫了。”但是除了这些,张耀毕竟也赋予了上海新的个性,“77层,一个具有魔力的高度”;“77层没有感官,不会伤心,也不管冷暖”;“就像一个带上镀银墨镜的巨人,冷笑地站在江边上”……是否可以这样说,张耀发现了上海的高度,他发现了高空中的上海。记得张爱玲在《流言》里曾经说起她的公寓,在6层楼,已经有寂寞和俯视的味道,那么张耀的上海77层楼的确称得上是“世纪末的骄子,蓝血贵族”了。

  不过张耀的先锋之处主要还在于他的叙说方式:摄影写作。每一幅画面既是一个独立的瞬间又是整体意象的一个线条,一种色彩。这些印象、碎片,剪辑在一起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味,突破了自身的界限,拥有了整体的张力。超越了话语的喧嚣,以纯感性的形象、色彩、构图、视角、质感来表达,以默默无语的姿态树立自己的风格,追求心灵的直觉,这一把握方式对感性的上海而言尤其适合。

  我每次看《上海77层楼》的时候,总是能够发现自己原来没留意的一些细节,一些作者的匠心。仔细品味,竟也有含蓄蕴藉的感觉。

  也许,我应该适可而止,毕竟这是一本因为沉默而美丽的书,单调和抽象的概括应该被拒绝。

  《上海77层楼》张耀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