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2月1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求实篇】
杞人忧车
2003年02月18日 01:56:39

商子雍

  十六大召开期间,我正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旅行,尽管白天忙于参观游览,席不暇暖,但到了晚上,有关十六大的电视节目却总是认真收看,从不马虎。记得在泸沽湖畔的那天夜里,有家电视台播放一档访谈节目,主持人言及小康社会这个话题时向受访者发问:“那时候中国老百姓还骑自行车吗?”答曰:“汽车进
入家庭,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一个重要的现象。”闻听此言,不禁又想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位经济学家之言:“如果到了本世纪末,北大教授还没有别墅汽车,就是改革的失败。”经济学家为检验改革成败所制定的标准科学与否姑且不议,综合以上两段谈话,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这就是汽车进入家庭,乃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应该承认,汽车作为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步到工业文明的标志性产品,即便在后工业时代、电子时代,也仍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大利器。在美国,车祸的多少被视为当年经济状况好坏的标志之一,固然不可以缘此得出车祸多了美国人便会喜不自胜的荒谬结论,但汽车在美国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亦可见一斑。至于中国,当我们还不知高速公路为何物时,曾对大洋彼岸的“奇特”车祸大惑不解:这美帝国主义连车祸也出得邪门,一弄就是十几辆、几十辆汽车相撞!可如今呢,像这样的“奇特”车祸在中国也时有发生,没有谁会因这种车祸而要求取缔汽车和高速公路,因为大家都明白,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总会产生或小或大的负面影响,这实在是让人不快却又无可奈何的事。但是,人类却有责任,也有能力把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比如,就在我聆听前述主持人等关于汽车进家庭的议论之后十几天里,当我在贵阳、成都屡受堵车之苦的时候,当我只用了一个小时即从成都飞回西安,却不得不用四个小时才从咸阳机场回到家里的时候(正常情况只需一小时,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渭河大桥出车祸,我们只好绕道咸阳市回家,并因此在三桥镇经历了让人触目惊心的被堵惨状),对他们热情鼓吹汽车进家庭的言论,便产生了老大不小的怀疑。且不说眼下中国老百姓中的大多数尚买不起车、养不起车―――只需看看春节之前媒体上各级领导纷纷出动,四处扶贫帮困,以及有关部门为民工讨要工资的报道,就不难明白,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要务绝不是汽车进家庭,而是帮助为数不算很小的困难群体脱离贫困。就是到了将来某一天,中国老百姓人人钱包涨满,买辆奔驰、宝马就如同眼下买包香烟、吃碗面条那么轻而易举,面对着十几亿的巨大人口压力和相对匮乏的土地资源、能源,以及严峻的环保形势,对家家有车甚或人人买车这么一种令人陶醉的繁荣景象,中国社会能消受得起吗?也因此,我才在这里“杞人无事忧车多”。

  解决中国老百姓的交通问题和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怕是都不可以忘了“中国特色”这四个字。片面地把汽车进家庭和北大教授是否有车定为实现小康以及改革成败的标准,难免会使我们陷入盲目甚或步入误区。至于把骑自行车和小康生活对立起来,在我看来就更是一种无知了。据1月11日《检察日报》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的自行车专用道上,骑车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政府要员和大法官;国会大厦、最高法院和中央政府的门外,都停放着一大片自行车,不怎么像森严的国家机关,倒像我们国内的一所中学―――经济发达的丹麦尚且如此,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将骑自行车和小康生活视为“汉贼不两立”呢?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