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3月1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美国文化“攻占”伊拉克
2003年03月12日 01:36:46

本报记者 石洪涛

  “骄傲自满会使人头脑不清;别人走过的路不见得最好,但你不妨一试;当你发现做了错事,纠正时千万不要犹豫;笔和剑具有同样的用处;教育是摧毁一切的武器;伊拉克人要么不站立,要么就站在顶峰;收割多于播种,消费多于生产的民族没有希望。”伊拉克所有的报纸,每天在右上角总要刊登一条萨达姆的“语录”。新
华社记者李学军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他摘抄的其中的几条。

  李学军曾在巴格达常驻,回国后他把自己的见闻写成书,取名《沙漠枭雄萨达姆和他的王国》,刚刚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在书中,李学军披露了他忍饥挨饿15个小时亲眼目睹萨达姆阅兵的细节,以及深入到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目击家乡群众为萨达姆祝寿。这些都是中国记者梦寐以求的经历。

  “伊拉克人憎恨布什,但热爱美国文化。”在伊拉克常驻近3年的李学军说。在欧美媒体的眼中,伊拉克是一个被萨达姆独裁统治的国家,没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但伊拉克对于世界的了解远比世界对于伊拉克的了解要多得多。

  巴格达经常举行反美游行示威,愤怒的人们将布什模样的稻草人烧成灰烬,把美国国旗撕成碎条,把美元踩在地下、踏上千万脚还不解气。可到了晚上,电视上全是美国大片,而且多在黄金时段播出。报纸也不落后,有关布什的任何消息都会马上见报,像布什吃饼干噎昏了过去,布什演讲时小狗不爱听他的话躺在桌子下面睡大觉,布什在世界杯足球赛时因不懂什么是越位而给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写信等。甚至美国领导人攻击伊拉克的讲话和消息几乎一字不漏地照登出来。

  萨达姆的长子乌代主办的《巴比伦报》更是口无遮拦。乌代经常亲自在报上撰文,除了他老爸之外,伊拉克政府内的任何官员,他都敢指责批评,要么批评副总理阿齐兹怎么不好,要么就是骂贸易部长萨利赫如何差劲,这些被点名的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对于外电报道伊拉克的重要消息,尤其是反面消息,该报绝对是一字不落,全文照登。“9?11”事件发生后,外国媒体刊登一条伊拉克如何与恐怖分子勾结、密谋“9?11”事件的消息。这样敏感和属于禁忌的新闻,《巴比伦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令人瞠目!2002年11月,该报终因转载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文章惹祸了,文章称萨达姆准备以35亿美元的天价流亡利比亚,伊拉克新闻部勒令该报停刊1个月。2002年12月21日,《巴比伦报》恢复出版。当天,它一口气推出96版作为恢复出版之后的特刊,并在公告中称从次日起开始以正常时的32版与伊拉克和阿拉伯地区的读者见面。该报在复刊评论中自称是“对伊拉克报业的重要补充”,只是“走了点弯路”。

  伊拉克人都知道,萨达姆给两个儿子做了分工:乌代管文,库赛管武。乌代担任了一系列职务,如伊拉克记协主席、学联主席、奥委会主席、足协主席、《巴比伦报》等报的董事长和青年电视台的台长,而且还担任国会议员。议员身份成为乌代发表政论的护身符。乌代曾提出,在复兴党一党专政的伊拉克应搞多党制和民主选举。

  除了政治消息外,伊拉克媒体上文化消息就更是美国好莱坞和百老汇唱主角了。世界杯足球赛时,电视台也场场转播美国队的比赛,报纸还赞扬美国队踢得“不错”。在巴格达许多饭店和餐厅里,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是钢琴师必选曲目,巴格达音乐调频台播放的也大多是美国乡村音乐,“美国之音”是出租车司机最好的“伴侣”。街上美国香烟、美国汽车到处都是,就连政府部门刚刚换用的新车也是美国的“雪佛莱”,官员则喜欢抽美国“肯特”烟。伊拉克年年举办国际摄影展,年年都邀请美国艺术家参加。

  巴格达的8家影院有时会从中东国家进口一些不太新的美国片子。其实只要不与宗教文化违背,政府对引进进口影片没有任何限制。影院有时索性播放VCD版本。在巴格达,1000多家音像小店遍布街头,包括好莱坞大片在内的最新电影应有尽有,上市的速度令人吃惊。店主大都充满自豪地向顾客保证,通常新片在国外上映10天之后,就可在他的货架上找到光碟版本。当然,政府的文化部门会把过度暴露的镜头剪掉。看上去刻板保守的官员似乎并不担心纯粹的美国文化和英雄形象是否会削弱伊拉克人的斗志,伊拉克政府对于美国文化上的开明大度简直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程度,美国的战争片在巴格达的音像店随处可见。除了电影,西方音乐同样大举进军伊拉克。在巴格达街头,年轻人对于流行音乐的追逐和纽约恐怕毫无二致,麦当娜和猫王都是他们喜欢的偶像,RAP、POP等很多种类的音乐都是年轻人所喜爱的。

  尽管伊拉克年轻人仇视美国政府,但他们却丝毫不怪罪美国平民。他们认为美国公众和美国政府不一样,他们都很有正义感、热爱和平,他们曾经无数次站出来为伊拉克伸张正义,谴责政府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并且不允许政府发动对伊战争。伊拉克驻华大使穆瓦法克?马哈茂德?贾西姆?阿尼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文化也是全人类的,伊拉克人当然有权利享用,伊拉克反对邪恶的美国政府,但不反对美国人民,美国文化与美国政府是两回事。

  美国大片、西式歌曲在进军伊拉克的同时,伊拉克本土文化愈发显得疲惫无力。1980年,伊政府拨给文化新闻部门的经费是7500万美元,1998年,这个数字已锐减到17万美元,当年养尊处优的艺术家们只有自谋生路。不过,一个热爱艺术的国家和民族是很难征服的。

  (本报北京3月11电)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