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3月1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全球消费者组织共同对转基因食品采取行动
让消费者自己决定吃什么食品
2003年03月17日 01:22:11

本报记者 张东操

  本报北京3月16日电

  2003年3月15日上午,一场“转基因食品与消费者”的科普报告会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报告主讲人薛达元教授没有想到,转基因这个在国内略显前沿的科学话题竟然引起公众如此强烈的兴趣。“我们已经吃了哪些转基因食品?”“雀巢的奶粉还能吃吗?”报告一结束,听众就拥上讲台,将薛教授团团围住继续追问。薛教授忙不迭地对转基因食品做进一步的解释和答疑。

  薛达元是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他应中国消费者协会之邀来做这个科普报告。这位多次作为我国代表参与讨论和签署转基因类国际公约的专家之一,第一次直接感受到国内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问题的热情参与。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今年3?15主办这个活动并非偶然。国际消费者联会将2003年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主题就确定为“转基因食品安全”。从伦敦到河内,从日本到泰国,包括中消协在内,250多个共同组成国际消费者联会的全球消费者组织都在围绕转基因食品这个主题举办活动。

  早在3年前,国际消费者联会就对转基因食品发表了立场坚定的声明:要求对转基因食品以及由其他新食品技术生产的产品进行全面的上市前评价、社会和安全影响评价,以确保它们是安全的、环境可持续的,以及消费者可接受的。在进行上述工作之前,对新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强制实施临时禁令。

  3年来,转基因食品逐步渗透到世界各国人们的食物链,几乎每一个消费者都直接面对这个问题。在此期间,国际消费者组织采取许多措施,游说各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采取标识制度,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现在,国际消费者联会再度将目光投向转基因食品,并且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国际消费者联会负责人表示:“消费者组织对转基因食品所关心的问题不再只局限于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目前消费者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农业生物技术公司正在使用转基因技术以巩固其对全球食品生产的控制。”国际消费者联会提出的新原则认为,消费者权益比生物技术公司的利益更为重要,不能让那些大公司去决定消费者食用什么样的食品。

  国际消费者组织对转基因食品采取的种种行动已经取得成效。在国际消费者联会的影响下,“食品标识国际法典委员会”已明确要求其成员国对转基因食品强制实行全面的标识制度。在欧洲,由于消费者的压力,转基因番茄和转基因烟草这两种率先实现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因为没有市场而最终被迫放弃生产。在日本,消费者的活动已经成功迫使一种转基因水稻推广计划中止。泰国、巴西等国的消费者也努力促使政府通过了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的法规。

  今天,国际消费者联会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题为《公司对食物链的控制―――转基因链环》的报告。由国际消联撰写的这份长篇报告提供了关于生物技术公司如何应用生物技术来巩固其对食品生产的控制的最新信息,并为消费者如何应对“公司对食物链的控制”这一最紧迫的问题而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中国消费者协会人士向记者表示,食品安全首先是一个公众健康问题,在目前国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的情况下,应当应用事先知情同意和预防原则,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针对大量转基因产品涌入国内的情况,上海市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消费提示,提醒人们在目前我国转基因安全管理措施尚未完全到位以及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应谨慎食用转基因食品。上海市消协还敦促有关政府部门尽快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强制厂商在转基因食品上贴上醒目的转基因标签,还消费者一个知情权。

  中消协负责人日前表示,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目前我国消费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某些跨国公司在外国市场和中国市场使用“双重标准”,甚至把风险和潜在危险转嫁到我国消费者身上,特别是在SPS措施(食品安全、动植物健康保护)方面,这是我们必须警惕和反对的。目前进入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就面临着一些国际公司的双重标准问题。

  作为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特邀专家,薛达元教授说,我国公众对新技术的风险意识正在增强。其实,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了谨慎而负责的措施,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标识制度的法规已经出台,但在执行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他认为,随着公众对转基因食品认识的逐步深入,我国转基因生物管理的法规将会得到有效执行,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将会实现。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