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3月2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都市观察
今夜这里生产可乐
2003年03月29日 00:22:02

实习生 杨颖 周芳

  老鼠甲向老鼠乙炫耀自己男友的照片,“怎么是只蝙蝠!”“蝙蝠怎么了,蝙蝠还是飞行员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年级男生易闯正绘声绘色地讲着一个小笑话,惹来笑声一片,连北京外国语大学已经退休的罗老师也忍俊不禁。

  这是刚成立的北京幽默俱乐部于3月24日举行的第一次活动。3月初,易闯在学校宣传栏里
看到北京市首家幽默俱乐部成立的广告,立刻被吸引住了。虽然正忙着毕业出国,但平时就喜欢笑话幽默的他还是想来玩一玩,“我在做英语教师兼职,收集些笑话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今年二三月间,《北京人手册》编辑部的一群年轻人策划创立了北京市首家幽默俱乐部。有趣的是,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东北人。提起东北人,很自然会联想起这两年刮起的东北风:喜剧小品《卖拐》、flash《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电视剧《刘老根》、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东北人似乎天生具有喜剧才能。然而俱乐部的负责人冯先生却有些严肃:“我从小就喜欢收集笑话,但自己不善于表演。我希望能抛砖引玉,通过俱乐部的活动发掘更多的喜剧人才。”

  俱乐部第一次活动的地点是一间并不宽敞的小房间,但布置得别具一格。四周墙壁悬挂着五色的布制窗帘,流露出几分艺术的气息,时尚的桌椅、橙色的灯光,把活动室装点得温馨祥和。“真没想到第一批就来了30多个人。”冯先生兴奋地说,“来的大多数是学生、教师,也有律师、医生、导游和企业老板。”

  职业的不同使笑话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北京东方医院的实习医生小叶讽刺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庸医,曾当过幼儿园老师的李小姐惟妙惟肖地模仿了童言无忌的幼儿园小朋友,某律师事务所的陈律师讲了一个打官司的笑话:“两个小孩打架,其中一个的手臂受伤了,告到了法庭里。法官问他现在手能举多高,小孩很吃力地抬了抬手,法官又问以前能举多高,小孩腾地把手举过了头顶。”因为在场的很多都是大学生,所以校园幽默占了很大部分。来自北京邮电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学校的同学们给大伙演绎了许多令人捧腹的校园小段子。

  出乎人们意料,几位妙龄女郎竟在活动中脱颖而出。来自天津的时小姐大胆泼辣,说笑的同时还夹杂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女主持、来自东北的纪小姐表演了拿手好戏―――模仿《刘老根》中的药匣子,赢得哄堂大笑。“我原来有个观点,男人更善幽默。现在我的看法改变了”,冯先生笑着对笔者说,“原来女同胞这么有幽默天赋。”

  活动中会员们都各自做了自我介绍。在私企工作的翟先生说他喜欢交朋友,在企业工作压力大,来这里可以放松神经。这与俱乐部建立的初衷不谋而合。“多1小时快乐,少1小时烦恼”是俱乐部的口号。当舞台上的相声、小品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笑话在民间却如火如荼。各种民间的小段子在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滋生,并通过网络、短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独乐乐,不如与民乐乐。俱乐部给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分享笑声的场所。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根植于民间。明朝时的冯梦龙就广泛收集民间笑话,编成《笑府》、《笑史》,清朝游戏主人又编有《笑林广记》。现在冯先生决心把这一传统继承下去。他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幽默书籍刊物,收藏量甚至超过了北京图书馆。“我还有很多计划,想把幽默做成文化产业。”冯先生说起他的设想信心十足,“我们请了一些笑星,如孟凡贵等人,来指导我们的节目。一些笑话经过专业加工后将提供给电台播出,我们以后还打算在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中定期举办‘幽默与笑话大赛’,推出幽默明星。”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