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4月1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前沿观察
李成国和“弹药非军事化”
2003年04月13日 00:08:15

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 通讯员 邹裕民

  弹药本来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却提出“弹药非军事化”概念。弹药“寿终正寝”了,销毁就是,他却要让其起死回生,焕发青春。销毁弹药,有简单省事的或炸或倒,他却要变报废弹药为环保再生。要了解“报废弹药处理”这一世界难题如何被攻克,就不能不提――

 

  弹药非军事化

  弹药非军事化作为一个过程,是指根据弹药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安全可靠、无污染地解除弹药和弹药元件原有的军用用途,实现其本身所占资源的有效再利用的技术与管理过程。作为一种状态,该概念是指弹药和弹药元件已经丧失其原有的军用用途。

 

  初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一位身材瘦削、貌不惊人的军人走上领奖台,捧走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的桂冠。这位军人的获奖项目是《弹药非军事化工程研究》。评审专家们称,该项目构建了报废弹药处理的全新模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实现多品种、大批量、安全彻底、环保再生处理报废弹药的国家。

  什么叫弹药非军事化管理,面对这一拗口的名词,记者采访了它的首创者―――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工程学院军械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成国。

  选择一条高难度、高风险之路

  ★目前世界各国有待处理的退役和报废弹药正逐年增多

  ★各国的处理能力均达不到废旧弹药的实际增长量

  ★倾入大海和野外炸毁这两种方式,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严重缺陷

  记者面前的《弹药非军事化工程》一书,厚得像两块砖头,有近70万字。在这本书里,李成国首次提出了“弹药非军事化”的概念。“在世界各国军事装备领域中,处理报废弹是一个公认的难题。”李成国敲着书封面,用一种肯定而又无奈的口气对记者说。

  在世界各国的武器库里,弹药占据着重要地位,各式各样的兵器几乎都离不开它。但弹药过了有效期,就要退役和报废,进行销毁处理。

  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国有待处理的退役和报废弹药正逐年增多,如:美军1995―2001年间,其年处理废旧弹药能力为6万吨;而英国每年需处理的弹药量则为2000―5000吨。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处理废旧弹药一般采取的是倾入大海和野外炸毁。这两种方式虽然简单,但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严重缺陷。而且从处理能力方面看,各国的处理能力均达不到废旧弹药的实际增长量。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但因高难度和高风险,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废旧弹药非军事化处理的先进技术。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原本在弹药修理研究方面已小有名气的李成国走进了报废弹药处理这个领域。

  1988年,李成国参加了一次全军性重要业务会议。在会上,他得知我军弹药报废就要进入高峰期,平均每年报废量达×万吨,如不能及时处理,15年后将累积达××万吨。而当时报废弹药处理在国内尚无人系统研究,我军的报废弹药基本采用“以烧、炸毁为主”的处理模式,不仅安全性能差,而且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年处理能力也很低,远不能满足报废弹药处理需求。由于这些弹药内装的火炸药等含能物质因储存时间长、安定性差,处于难以预告的危险状态,给处理工作留下了严重隐患。尽管这些弹药失去了本来的作战和训练价值,但其绝大多数结构组件仍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是不可得的资源。

  作为学弹药出身的工程师,李成国被我军当时的现状所震惊。于是当有关部门下达“弹药非军事化工程研究”这一重大科研任务时,怀着一名军队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李成国放弃了自己弹药包装的研究领域,毅然作出了挑战世界性难题的选择。他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绝不能做旁观者。”

  创建废旧弹药处理全新模式

  ★首次提出“弹药非军事化”概念

  ★成功研制出具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弹药非军事化装备,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够大批量、多品种妥善处理报废弹药的国家

  跟随李成国,记者在某弹药处废站看到了一台手榴弹拔弹机,李成国告诉记者,这台手榴弹拔弹机每小时能彻底销毁上千枚报废手榴弹。

  “有了这个玩意儿,既确保了弹药销毁的安全,又减少了弹药搬运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平时话语不多的李成国见到了自己研制的“宝贝”,谈起自己的弹药非军事化工程研究,话不禁多了起来。

  算起来,各国废旧弹药处理已有很长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如果从处理方法上来划分,大体可分为倾入大海、野外燃烧、可控燃烧、资源回收4种方法。倾入大海和野外燃烧两种方法比较简单,无需使用复杂的设备和技术。大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主要集中在可控燃烧和资源回收两种方法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国外对废旧弹药处理普遍采用资源回收方法。美国和英国已经在废旧弹药的处理上有了一套比较先进的理论和装备。1995年,英国防部建成了三军废旧弹药非军事化处理系统。该系统由三条生产线(废旧炸弹处理生产线、轻武器弹药处理生产线和大型榴弹及火箭弹处理生产线)、控制系统、排气控制系统组成,年处理能力达700―1700吨,并且达到了既经济又符合环保要求的目标。

  当李成国开始“弹药非军事化工程研究”时,并没有照搬国外已有的模式,而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决定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废旧弹药处理全新模式。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中国人不仅要攻克这一世界难题,更要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成果。他系统地提出了全军废旧弹药处理的新方案。这个方案包括30多个子课题,涉及到废旧弹药处理中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机构设置、法规建设、安全条件、装备研制、处理技术和安全性定量化评估等重大问题。在技术上,他确定了“以拆卸、倒药为主”的路线。

  当时,据李成国统计,全军共有百余种报废弹药,确立“以拆卸、倒药为主”的路线,就意味着必须深入研究这百余种不同化学、物理性质及报废机理与结构特点的弹药,对其在拆卸、分解、倒药、再生和环保等几十道处理工序、方法进行论证分析和试验研究。但因为在弹药的拆卸、分解和倒药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处理工序,在这些工序中敏感的火工品元件如引信、底火、传爆管、基本药管等都处在裸露和流动状态,当大批量处理报废弹药必须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手段时,这些裸露的火工品就会面临更多的由机、电、光、液等技术带来的冲击、摩擦、挤压、热量和火花等危险环境力,使这种现代的弹药非军事化研究具有很高的风险。

  李成国带领课题组,历经数年,终于成功研制出具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弹药非军事化装备,使我国成为步入世界前列、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够大批量、多品种妥善处理报废弹药的国家。

  攻克了报废弹药大批量高效妥善处理的难题后,李成国没有停顿,他潜心完成了近70万字的《弹药非军事化工程》专著,首次提出了“弹药非军事化”概念,揭示了弹药非军事化的基本规律,为我军创建“弹药非军事化工程”这一急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几个干巴巴的数字,但里面浸透着李成国及其同事的心血:目前,我国的报废弹药年处理能力达数万吨,在国外也只有美国能达到6万吨,其他国家最多超不过两万吨。处废中,以前每年至少一两起的伤亡事故已降为零。大量的报废弹药得到及时处理,每年能腾出大量弹药库存面积。

  天天上战场的专家

  ★有的已“风烛残年”,有的刚“退休”,弹药销毁有极大的不可预知性

  ★从事弹药处废的人得天天上战场

  轻轻擦去爆破筒上面的锈蚀,一边浇水,一边用锯子锯爆破筒。一枚、两枚、三枚……安全地带的人们屏住呼吸,两眼一动不动地盯着李成国。

  由于种种原因,我军炸弹销毁不及时,造成多代共存,技术性能参差不齐,有的已“风烛残年”,有的却刚刚“退休”,这就给销毁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可预知性。处废领域有这样一个说法:从事弹药处废的人,就是天天上战场的战士,是与“死神”打交道的人。

  一次,某仓库在施工时,发现了14枚20世纪70年代遗留下来的爆破筒,库领导束手无策,只好派警卫战士昼夜看守。李成国接到任务后,马上赶到现场。经过一番技术鉴定和技术处理后,李成国决定亲自上阵。库领导当时特别为难,全军处废领域的顶层人物亲自操作,万一发生不测,无法向总部领导交待。

  当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李成国时,李成国说:“正因为我是专家,所以我最有资格去处理它。”

  拆除那天,他先让其他的人撤离到安全距离,然后,一个人走向拆除现场。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操作,李成国把14枚爆破筒的引信装置,全部稳稳地锯掉了。

  李成国经常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牺牲精神,但更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18年来,李成国在同死神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受住生与死的考验,更检验了自己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新疆“9?8”和甘肃“6?23”两次特大爆炸事故后,军委要求对全军部队废旧和危险爆炸物品进行彻底清查和就地销毁。2002年3月,有关部门成立“全军退役报废通用弹药销毁技术专家组”,任命李成国担任组长。这次全军性通用废旧和危险物品的销毁处理工作,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分布最广、任务最重、数量最多的一次。

  受命之后,李成国一头扎进了全军清查和销毁工作。在一个月内,他带领专家组成员,完成了对全军20多个单位的安全检查、方案审定、示范指导,提出了一整套技术方案,培训了千余名处废技术骨干,并亲自督导对千余吨危险爆炸品进行了就地销毁,实现了“不伤一人,不留隐患”的安全目标。

  “弹药非军事化”的路还很长

  ★如果研制一个爆炸塔,用消音装置控制声音,用吸尘装置收集烟尘尾气,用精确的测试防止装置受损,这样处理废旧弹药对人的影响就更小了

  “在弹药处废领域,李成国具有高人一筹的前瞻性和宏观驾驭能力,在他的头脑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划,目前干什么是现实的,干什么是不现实的,一年之后该干什么,三年之后该干什么,五年之后又该干什么,他早已成竹在胸。”李成国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第一代处废机具研制成功后,李成国就开始着手第二代处废机具论证工作了,有人问:为什么当时不直接研制第二代呢?李成国说,第一代是解决最急需的东西,而第二代主要是提高效益和自动化程度。

  在处废领域中,由于有一部分报废弹年代久远,无法测试,需要炸毁,在炸毁过程中要选择空旷场地,方圆几十里的人员要撤离,组织起来相当困难。其实在李成国的心中已经开始筹划研制一个类似爆炸塔的装置,如果这个爆炸塔研制成功,将用消音装置控制声音,用吸尘装置收集烟尘尾气,用精确的测试防止装置受损。这样,尽管销毁作业正常进行,周围的人也不会产生恐慌,更不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有人说:“为什么不赶快投入研制工作呢?”李成国认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作为全军通用废旧和危险爆炸物品销毁处理技术专家组组长、全军弹药处理机具选型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李成国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并不乐观,因为目前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现有的处理工艺均不能系统地分离各种弹药零件,处理的弹药种类也还没有涵盖所有的弹药,像导弹、核弹、化学弹药、新机理弹药等等。

  “其实,‘弹药非军事化’的路还很长。”李成国又皱起了眉头。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