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4月1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经济时评
宏观调控不能只是“禁”
2003年04月18日 01:40:36

鲁宁

  棉花价格一路飚升,棉纺织企业开始叫苦。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五部委决定对棉花市场流通进行宏观调控,以平抑棉价(相关消息见4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五部委的《紧急通知》,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禁止棉花经营企业囤积棉花,经营者必须将棉花直接销售给纺织企业,不得倒手。二是掐断倒手企
业的银行资金来源,规定各级农发行不得支持棉花经营企业在交易市场购买棉花;各商业银行亦因严格控制倒棉贷款的发放。

  初一看,五部委平抑棉价的举措坚决有力,实则不然。恕我直言,上述依赖行政手段推出的调控措施有违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实施起来肯定失效,甚至连《紧急通知》的制订者都不见得对其效果有一个好的预期。

  棉花价格一路攀升,起因在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棉商借机囤积原棉,希望卖个好价,完全符合“经济人”的市场理性,不存在任何过错。棉花行情看涨,棉商希望抢收棉花,银行与棉商必配合默契。对于商业银行,此时主动向棉商发放贷款,风险小、利率高(尽管央行不允许商业银行私下抬高放贷利率,可这同样因违背市场规律禁而难绝),符合其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再说,市场棉价一高,棉商向棉农购棉的价格也高,顺其自然,广大棉农也可借供求关系的变动多得一些收益。

  非垄断因素所导致的产(商)品涨价现象,单靠行政手段调控之,失效是必然的。

  棉花大战年年打,政府的宏观调控年年采用堵与禁的老套。刚出台的《紧急通知》依然禁字当头,全然不考虑禁的成本和收效是否能成比例。

  历史上,政府禁而成功的“宏观调控”案例实在不多。人们多见的通常是禁则死、放则乱的循环。就拿棉花购销体制的改革来说,正经的改革已进行了3轮,始于2001年7月的第三轮棉改有条大原则,即为“彻底放开棉花收购、加工和销售环节”。久禁而放、放因一时不适应而乱,是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因放而乱完全可以借市场之手,求得由乱而治,最终建立棉市的正常交易秩序。政府对棉价上涨的过分敏感,是不是承受能力太脆弱?在我看来,当前因棉花价格之涨所引发的棉市之乱,恰恰主要在于第三轮棉改不够坚决、远未能到位的必然反映。

  把话说得那么绝,并非是我反对一切宏观调控。我只反对注定失效的宏观调控,赞同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的有效的宏观调控。就举棉花为例,当前能收事半功倍的宏观调控措施是:

  第一,大量进口原棉。到3月上旬,国产原棉价格已经超过国际现货棉价,而国内棉价仍在一路走高。此时,政府为何不放弃配额限制,允许国内企业大量进口国外质量更有保证(绝少掺杂使假的)“低价棉”来平抑棉价?如此一来,既解了棉纺企业之忧,还能迅速填平国内棉花市场的供应缺口,岂不收一石二鸟之功!

  第二,跳出单一为调控棉价而调控的思路,继续保持适度的棉花高价。这个看似有悖常理的办法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有一组统计数据值得重视,1至4月份,国内棉价上涨22.6%,而棉布(纱)的价格仅上涨了10%,二者的差值直观地说明,虽通过多年强制性压锭,棉纺织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仍大大超过市场实际需求,以至于棉纺织终端产品的价格不能与原料价格水涨船高。此时若适度保持棉花高价,等于借用价格杠杆行压锭减产―――淘汰落后棉纺产能之目的,何乐而不为之?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