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4月2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法眼
“非典”考验政府公信力
2003年04月28日 01:22:28

艾文波

  近期,国务院有关部委开会,提出“防治‘非典’,各地领导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贯彻总书记和总理的指示,出现疫情,要如实公布,不得瞒报、迟报、漏报”。“不得瞒报、迟报、漏报”,可以说是对各级政府最基本的要求,但之所以要如此加以强调,是因为“非典”蔓延引起的各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政
府的公信力。

  在法治社会,政府的公信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这是对政府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违法的政府毫无诚信可言。政府作为公权力机关,拥有比普通民众大得多的权力,如果政府对其自身缺乏约束,有法不依,甚至违反法纪,可想而知,这样的政府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公开、公正、透明。“君子坦荡荡”,这句话对政府行为同样适用。信息公开应当成为政府的行为准则,即要让自身的行为暴露于“阳光”之下,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让民众知悉和了解与他们利益休戚相关的信息。

  概括起来说,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意味着政府不能滥用权力,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尊重和保护民众的合法权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各大小媒体,连续刊发有关“非典”疫情以及防治情况的通报,特别是坚持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反复强调的各地对“非典”病例不得瞒报、缓报、漏报,这正是政府公信力的积极体现。因为瞒报、缓报、漏报的行为,对政府而言,首先是一种行政不作为,同时,这也是对民众知情权的剥夺和侵犯。

  欺骗舆论、混淆视听的做法,只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它与建立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终将破坏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即使瞒报、迟报、漏报的本意是要稳定人心,以避免过度的恐慌和紧张,但也不能免除政府的责任,因为这样造成的结果只会恰恰相反。以近期出现的海城豆奶事件和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为例,由于处理方式的不同,前者因为“瞒”而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而后者及时公布信息则杜绝了流言蜚语,安定了人心。两相比照,可以看出政府的公信力正是来源于对自身行为的守法和公开透明。

  这次“非典”事件对我们的考验有很多,但对政府来说,不单有对其应急机制、预警机制等方面的考验,最为重要的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考验。如何以“非典”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透明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已是当务之急。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