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5月6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批评指正
非典时期的非典型娱乐
2003年05月06日 00:01:37

晓昕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这个春天格外寒冷。很多计划中的大型演出、文化活动取消或延缓,娱乐场所暂时关闭。人命关天时,所有的措施都是必要的,这也使北京这个原本应撒满五月鲜花的演出黄金季节遭遇前所未有的严酷。商业运作下的文化市场原本就举步维艰,面对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其中的损失不用分析就一目了然,但
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考验,不是某个人某个行业可以扭转的。

  也有的“因祸得福”。网络、电视这些可以足不出户的文化娱乐发挥了它的优势,不少人甚至在脚步被迫停留时重拾久违的读书心情。继一场战争之后,媒体在向公众传递公开信息、稳定大局的功用上发挥着它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仍然一如往常,而人们在紧张又只能等待的心态下,更需要情绪的缓解,因此这段时期荧屏上的节目格外丰富多彩。一派“歌舞升平”、欢声笑语中我们看得出电视人抚慰大众的良苦用心,严峻、温情、平和、乐观是非典时期的主旋律。

  可还是出现了令人失望的不和谐音。早早就有人指责某些公众人物平时千方百计往镜头前挤,在这种危难时刻却死寂无声,当然后来也终于有人站了出来,捐款、创作作品或者走到台前。疫情面前,每一个人面临的是生命健康最公平的考验,这种时候,我们不必也无意要求这些以娱乐文化为业的公众人物做出超乎常人的举动,做好其本职工作、保证健康就足矣,对一个人的道德评价公众自有自己眼睛。

  但前几天某个娱乐新闻就几乎令人拍案了:该新闻追踪某个正在内地拍片的香港明星,说该明星拍片空余做了一系列周游国内的活动后,再回到片场,则可能面临12天隔离的待遇。又云制片人因此如何地焦急,正考虑与当地政府通融―――特别人物在这种时候还想搞特权,如此描绘本来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极其糟糕,而转过天来,又立刻传出对相关消息的“辟谣”。“造谣再辟谣甚至辟谣的辟谣”―――这一套流程近些年我们已经听得太多,耳朵已经麻木了,但依然被某些人当做提高“出镜率”的法宝,乐此不疲地使用着。平常时期,娱乐新闻就有越走越远、越来越八卦的趋势,公众把娱乐圈本身也当娱乐片看,并未太多较真。而在“非典”时期,因为大量活动暂停,娱乐新闻比较沉闷寡淡也可以理解,可如果敢拿“非典”这种大事来继续“愚人娱乐”的话,那将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们不想再费心思去揣测这种新闻的来龙去脉,如果谁感觉自己因为这种负面影响“很受伤”,我们也希望他去讨个说法,让该负责任的人承担后果。

  再危急的时刻人也永远离不开文化的精神食粮,何况现在还远远没有那么严重。该娱乐当然要娱乐,但是非典时期千万不要做出过分的非典型行为。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