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5月2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从民营到国立 自由创新不变
2003年05月20日 01:57:24

本报记者 刘世昕 周欣宇

  从以“海龟”为主的民营科研实体(华大中心)转为国立研究所(北京基因组所),创新能力会不会受损?企业文化会不会不适?中科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领导对话―――

 

  ■本报北京5月19日电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前身是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这是一家创办不过5年的民营科研实体,却接连不断地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在谈到过去13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时,多次提到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国际上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这两项成果都是由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完成的。今年4月16日,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又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了4例 S 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草图解码工作,并迅速推出了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的酶联法试剂盒。

  今天,原中科院科技政策局副局长陈浩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他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和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的“三驾马车”杨焕明、汪建、于军打交道,对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创新意识和良好组织协同能力早有了解,也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科研团队的精神魅力。

  在宣布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正式成立的会议上,中科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与该所的领导团队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从民营科研团队到国立研究所,他们将如何完成转型、迎接挑战?如何把一支优秀团队变成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所?

  杨焕明他们心中最担心的是:“虽然加入国家队会有很多诱人的优势,但我们也非常担心,原来从海外带回来的、并已经习惯了的运作模式,会不会与国内传统文化发生冲突?成为国家队会不会以损失创新能力为代价?能不能实现良性持续发展?”

  “我们的理念是,研究所应该是一个多棱镜,不仅是一个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还要和高校合作,与学校成为一个培养人才的连贯体系,还能有实体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我们从拿到病毒样本到试剂盒问世并用于临床,仅仅用了5天时间。这就是我们既有模式优势的体现。”

  “融入中科院的主体文化中,对我们这支以海归为主体的团队来说,肯定需要一段时间。能不能给我们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面对这些疑惑,郭传杰说:“加强机构建设,就是为了让你们增强创新能力,而不是为了限制你们,大可不必担心你们原有的自由和创新的气氛会受到钳制。如果不能创新,不敢创新,科学上出不了大成果,也出不了大科学家―――管理部门是管不出大科学家的。管理部门就是要引导发展,整合资源,支持先进。如果只是上传下达,四平八稳,我们的管理部门就变成收发室了。你们这种以项目带学科,先建设平台,瞄准产业化的做法,是值得借鉴和肯定的。没有这种创新与奋斗的精神,中国科学就不能赶上世界潮流。”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