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个多月的DNA实验研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正式宣布,北京老山汉墓女主人的DNA序列属于亚洲
M谱系,代表了东亚地区现代人群的某种祖先类型的遗传学性状,是古代中原人的代表。
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说,这个结果与此前他们对其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而科学地证明了这个汉代诸侯王后属于东亚地区的蒙古人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潘其风认为,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对汉代王室成员进行的考古DNA研究,也是首次在古人类遗骸脑组织中成功提取出DNA,意义重大。
与此前该研究中心完成的老山汉墓女主人颅骨复原三维头像相比,这一研究成果关注者少了很多。但是从古人类基因研究领域来讲,老山汉墓女主人的DNA研究成果价值远远高于颅骨复原。
朱泓说,这一研究为丰富我国各历史时期古人群基因库,探讨各古代人类群体的迁徙和演化,阐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等重大理论问题,积累了来自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科学证据。
在上个世纪末,国际考古界知名学者曾预言:古代人类的DNA研究是21世纪世界考古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考古学家已经开始了这一方面研究。
吉大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中国古代居民基因研究始于1998年。此前,国内的一些学者虽取得了零星成果,但这些成果都是把中国古代人类的骨骼样本拿到国外实验室,与国外同行合作完成的。现在,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古代中国人还是现代中国人的基因都应受到保护,其DNA研究工作应在国内进行。
朱泓说,科学家们已达成这样的共识,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巨大商机,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具有多样性,对中国人基因的研究可能成为解决很多生命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很多外国企业和研究部门都对中国人的基因予以密切关注。
到目前为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已成功地完成了八十多例古代中国人的DNA测序研究工作,这些古代中国人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最早的有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最年轻的也是汉代先民。他们的DNA不是采自其骨骼,就是采自其牙齿,这次从古人类遗骸的脑组织中成功提取出DNA颇为偶然。
老山汉墓是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东部老山地区的一座西汉时期的王室贵族墓葬。2000年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它进行清理发掘时,发现了一具墓主人尸骨。经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潘其风研究员鉴定,这是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身份当属于西汉时期某诸侯王的王后。事有凑巧,研究人员发现在破损严重的遗骸的颅腔内竟有一个鸡蛋大小的软组织,这是已经干燥了的脑。对科学家来说,见到这样的样本并不容易。此前,西方国家有科学家从埃及木乃伊的脑组织中提取出过DNA。
朱泓说,老山汉墓女主人DNA的测定丰富了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国古代居民基因库。如果基因库里的样本达到相当数量,就可以阐释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过程。
朱泓预计,最少到2020年,中国古代居民基因库才有可能初具规模。与国外同行遇到的样本缺乏相反,中国考古学者们面对的难题却是大量的样本研究不过来,专业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室国内仅此一家,现在吉林大学只有三个教师带着十几个研究生从事这一工作。另一个困难则是现代中国人基因库样本数量不足,“有时候根本找不到有关现代中国人的基因资料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