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6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2003部分热门专业填报参考――材料学
2003年06月09日 12:41:24

 

  东北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最早的金属材料学科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课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新材料研究开发能力、材料领域技术咨询和管理能力,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和使用近代仪器分析材料显微组织的能力,具有现有材料质量的控制和改进、材料的合理应用和工艺开发的能力。

  【师资及科研】该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6人、副教授23人。其中青年教师占60%以上。拥有教育部材料电磁过程研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以及辽宁省金属防护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毕业生去向】该校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包括:计算机、金融、教育和科技咨询等领域。很多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华南理工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包括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3个本科专业。主干学科“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新型高性能与功能材料”是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师资及科研】学院现有教师162人,其中教授36人(含中科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0人,硕士生导师68人。

  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0多项。重点建设的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实验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毕业生去向】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大多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高分子材料合成、信息材料、医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电子电器、汽车、航空航天、贸易等工作或到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和海关、商检等政府部门,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浙江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年。大学初期不分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特长、爱好和个人发展目标选修课程,4年级采用“双向选择”方法,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研究课题。大部分本科生课程由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教授担任主讲。从一年级开始就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选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担任导师。本科生培养目标以继续攻读研究生为主,教学内容、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以高新技术材料为特色。

  【师资及科研】该专业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5人。拥有大量现代分析测试仪器、材料实验装置和专业教学实验基地。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所有材料二级学科上都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建有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都是“211工程”和“985计划”重点建设的学科。

  【毕业生去向】近年来三分之二左右的毕业生免试或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其余毕业生主要应聘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历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为100%。

  山东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入学前期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模式培养,在第7学期,根据社会需求、本人志趣确定主修专业方向。

  该专业(本科)设高性能结构材料设计方向、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方向、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智能化控制方向,分别隶属于材料科学系、信息功能材料系和材料工程系。

  【师资及科研】学院现有教职工233名,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授65名,博士生导师4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

  材料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毕业生去向】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开发、设计与制造工作,或在海关、商检、外贸、科技等部门从事质量检测、技术监督、生产管理等工作。

  北京科技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材料设计、生产和管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各种材料成型工艺技术、材料内在品质与表现形状控制技术、工艺过程控制与信息技术应用;材料物理专业,主要研究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微观结构;材料化学专业,主要研究新材料的化学制备、材料在服役环境下的化学失效与控制、材料的再生与综合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掌握系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的人才。

  【师资及科研】学院现有教授6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47人),副教授48人。学院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两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

  【毕业生去向】本科部分优秀毕业生被推荐到国外继续深造,如德国亚琛工大、丹麦南丹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每年有40―50名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毕业生可在机械、电子信息、冶金、航空航天等行业,从事材料的生产、质量检验、工艺与设备设计、材料的再生与利用、材料化学失效和控制技术研究、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经营管理工作。

  天津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材料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院之一。目前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材料化学等3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及科研】现有教授3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副教授44人。其中,姚康德、宋诗哲、王玉林、高后秀、杨贤金等教授在行业内颇有建树。学院多次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

  【毕业生去向】多年来,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为100%,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军工、机械、化工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

  【专业特色】北工大材料学科设立于1960年,1995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学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其材料学院实行“三段式”课程教学体系:低年级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校开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二年级以后,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等5门骨干课程,同时学习系列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进入高年级,可根据自我设计和就业需要选择课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二、三年级开始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

  【师资及科研】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0人,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近3年来,学院承担包括国家“973”、国家“863”、国防军工等重大科研项目,年均到校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发表SCI、 EI论文12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

  【毕业生去向】毕业生可在国家和北京市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上市公司中就业,可以出国留学,推荐或考取研究生、双学位、软件工程硕士等。

  北京化工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传统强项。碳及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防护学科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本科生在三年级后按专业方向培养。学院现已覆盖了高分子材料、生物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碳材料、信息记录材料、金属及表面保护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等领域。

  【师资及科研】现有教职员工163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39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1人,博士生导师1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5%。

  学院建有“可控化学反应的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学院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8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20项。

  【毕业生去向】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5%,主要以科研院所居多。学生25%以上考研。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业特色】哈工大材料学院紧密围绕国防尖端技术发展需要的新型材料、新型材料的精密和特种加工技术设置课程和内容,培养国防尖端技术发展所需的优秀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师资及科研】现有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7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2人)。学院建有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毕业生去向】每年有40%的毕业生进入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的科研、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高校就业。每年考研率达40%左右。

  吉林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6个系和4个研究所,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一级学科。各专业结合材料与材料加工基本理论围绕汽车工业急需及未来发展所涉及的材料与材料加工领域组织教学。在超塑性与塑性精密加工、汽车用铸造合金新材料及其精密成型、汽车关键件精密塑性成型工艺与设备、汽车现代焊接成型与控制、材料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层次上的各种测试、分析、表征方法研究等方面优势突出。

  【师资及科研】学院现有教授3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40人,讲师22人,实验、工程技术人员43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科委、总装备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6项。建有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矿物应用基础与物化性能检测方法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吉林省汽车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毕业生去向】近5年来保送、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36%,到中国一汽、海尔等国有企业的占32%,到上海大众、上海汇众等合资企业的占13%,到高校、科研单位及部队的占10%。

  上海交通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在本科教学中推行“双语教学”。教学改革成果《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新体系的探索》获得教育部二等奖和上海市一等奖。2001年与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关系,大量优秀学生被选拔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师资及科研】学院现有教师11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863”主题专家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有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开放实验室、国家轻合金工程中心。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外大公司的科研项目2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约1500万元。3年来鉴定科研成果20项,7项达到国际水平。

  【毕业生去向】该专业近3年来本科生就业的供需比连续保持在1∶2.5左右。本科生学习成绩优秀者可成为本校或其他院校、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或被选拔出国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

  【专业特色】本科生在用3年左右时间系统完成基础理论、人文科学、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实践后,分别按材料物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电子材料5个方向侧重培养。

  【师资及科研】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33名教授中有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博士生导师,还有副教授30人。目前建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材料分室等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承担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任务,973、863高科技新材料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各部委、省市科技开发项目近200项。取得过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毕业生去向】既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工程技术工作,又可独立承担相关专业领域教学、管理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设有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粉末冶金与陶瓷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及表面工程等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可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课程设置分3个层次:一是院级必修课,二是与专业方向有关的专业课,三是任选课以及辅修专业课等。

  【师资及科研】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正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3人,博士生导师21人。学院是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材料科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拥有材料制备、评价和产品开发实验大楼。曾获省部级以上奖70余项。年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至5项、国家攻关、863项目10余项,年均发表论文150余篇。

  【毕业生去向】可在高校、科研单位工作,也可在机械、冶金、化工、能源、电子、交通、轻纺、军工等企业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

  西北工业大学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覆盖了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塑性加工、铸造及复合材料4个博士点。其中铸造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又首批被批准为按照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生的单位。

  【师资及科研】学院现有教职工230人,包括教授28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副教授51名,讲师50名,高级工程师25名。

  学院建有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磨擦焊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磨擦焊重点实验室。目前承担国家“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已有1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9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毕业生去向】该专业毕业生供需比例为1∶4.3。学校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6.8%。

  (本报记者 原春琳整理)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