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6月1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小灵通注定打造一段悲壮历史?
2003年06月12日 02:32:51

本报记者 张东操

  戴着镣铐跳舞6年,终于跌跌撞撞突破最后政策禁区,小灵通似乎可以扬眉吐气了。可电信专家大胆预言:不出3年,小灵通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在许多城市居民的期盼下,小灵通终于来了!不过,姗姗而来的小灵通,却并没有得到人们想像中的热烈拥抱。

  今年5月中下旬开始,小灵通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放号,算是突破最后的政策禁区。广州放号的表现差强人意,可在上海、北京,小灵通远远没有预想的那么热闹。“雷声大,雨点小。”中国联通公司北京分公司的一位人士这样对记者评价。

  不过,小灵通带来的业界震动可不小。联通公司的这位人士也承认,北京联通最近一个月内连续3次进行资费调整,很大程度上,就是应对小灵通所带来的威胁。北京移动公司也相应地推出了网内“来电畅听”的新业务。

  从最开始在城市郊区、偏远山区做试验,到今天堂而皇之地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一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的小灵通,已经步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据统计,目前中国电信“小灵通”用户数已有约1200万之众,再加上网通集团公司,总用户达1500万左右。两家运营商在全国约400个城市开展此项业务。

  可也有人认为,小灵通在大城市能否顺利发展,还必须面临各种考验。更早的议论出现在小灵通业务屡屡被叫停的初期―――小灵通将是中国电信业历史上一个悲壮的过程。支持者说,它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对者甚至就说,它是一个“悲剧”、“丑闻”。

  现在,人们很难预料,争论中一路走过来的小灵通前景到底怎样。不过,知名电信专家阚凯力教授却对此大胆预言:“两三年内,小灵通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对上述判断没有一点儿犹豫。以敢说话而著称的阚凯力教授对于电信问题多有“奇言”,但是很多时候,当人们回头看时,一些问题往往曾经被他“言中”。

  小灵通悲壮的历程开始于1996年。

  当时,一个把个人移动通信技术和程控交换技术融为一体的PAS(Personal Access System)系统,在浙江省余杭市电信局酝酿。1997年底,该市建成开通第一个PAS系统试验网―――这就是小灵通的发源。

  小灵通技术本非中国首创,而是发源于日本。由于小灵通在技术上和网络上都缺乏发展前途,在日本没有得到多大发展便被逐步淘汰。不过,这项技术却被国内的“海龟”创业企业UT斯达康公司看好,并将其引入国内。

  在国内发展之初,小灵通是为解决边远山区通信困难而做试验用的。但是由于运营成本和服务费较低,正好符合国内一些用户的消费需求,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开来。

  但是,由于已经具备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而且全国两家移动运营商已经建设了几乎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网络,再大规模建设迟早要被淘汰的小灵通,势必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

  电信监管层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999年10月,信息产业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区市管理局在无线接入(PHS)发展问题上,不要一哄而起,没有上马的项目一律暂停。

  2000年6月,信息产业部再发文件,正式规定小灵通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应用范围限定在县级市及县以下乡镇和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园区,并实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设备入网许可证管理。

  一系列的监管政策给小灵通戴上了“紧箍咒”。不过,它却没有停止戴着镣铐的舞蹈。毕竟在中国电信市场的现实中,它还有较大的消费需求和发展空间―――

  它的“撒手锏”就是价格相对低廉,适应国内以流动人口为主的相当一批人群的通信消费水平。同时,国内移动资费仍然以政府定价为主,相对偏高的移动话费也使一部分手机用户转而青睐小灵通。

  市场需求就是生命动力,一道道禁令也没能阻拦小灵通四面进军的步伐。

  普通消费者只是从实惠的角度考虑,欢迎小灵通的到来。但是专家和电信监管层却注意到,电信运营商极力推广小灵通背后自身的战略诉求―――重新获取移动业务经营权。

  了解一点中国电信业改革历史的人都知道,最近几年电信业不断地打破垄断,引入竞争。1999年,政府将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拆分出来,成立了中国移动,从而使重新组建的中国电信失去了经营移动业务的资格。2002年,中国电信被二次拆分成南北两个集团。新的中国电信和网通集团都极力进军移动通信领域,但其获得移动通信牌照的要求未被国务院批准。于是小灵通就成为一个突破口,借以变相经营移动业务,建设移动网络,培植移动用户群体。

  正是这样,他们在各大城市推广小灵通时,多少都有点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今年“两会”前夕,有关电信运营商悄悄在北京郊县架设小灵通设备,惟恐引起人们注意。而上海电信部门在今年4月中旬还对外宣称,不发展小灵通,公开承认小灵通技术起点低,不适合国际化大都市上海。

  不过,明眼人还是洞悉了电信运营商推广小灵通的动机。政府高层人士曾对此批示,这是“变相开展移动业务。小灵通技术落后,盲目发展,后患无穷”。

  而在是否发展小灵通的争议当中,一些电信专家也指斥相关电信运营商发展小灵通是在搞电信垄断延伸,因为小灵通低廉的资费在很大程度上从普通市话上得到了交叉补贴。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专家们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一个咖啡厅里,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品着他爱喝的咖啡,微笑着对记者说:“我看小灵通很好啊!”

  在周其仁看来,小灵通的出现,搅皱了国内移动资费价格一池春水,促进了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竞争。“人们都说小灵通技术落后过时,可就是这样的技术,也能在目前的电信市场中盈利并发展壮大。这不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吗?”他说。

  事实也正如周其仁所评价的那样,小灵通的出现,的确迫使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家移动双寡头企业不断地降低移动资费。这背后,他们不得不加强管理,降低移动运营成本,从而保持一定的利润。

  对于目前的中国电信和网通集团是否能拥有移动牌照的问题,周其仁也持另外一种观点:发照,大胆地发照。

  他对电信监管层的建议是,放开电信资费价格管制,充分地发放电信业务牌照。如果这种观点能够得到电信监管层的认可,那么,小灵通在大城市的发展就用不着那么羞羞答答,当然,也可能小灵通根本就进不了大都市。因为,就像上海电信人士自己对外宣称的那样,如果做,就要考虑高起点的3 G业务,而不是肯定会遭淘汰的小灵通。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一贯主题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同一个主题在移动业务方面却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遏垄断”派力主对垄断本地固定网的中国电信和网通集团加强监管,不允许其涉足移动业务;“促竞争”派则主张移动业务需要再多一些竞争,可以给予中国电信和网通全业务牌照。

  在这两派观点之间摇摆,成为电信监管层对待小灵通发展的实际态度―――“不鼓励、不干涉”。也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监管环境下,小灵通一路上摇摇晃晃地发展壮大。

  小灵通还能走多远?阚凯力教授已经给出了十分明晰的回答。但是,专家不是算命先生,他们的预测是方向性的,是全局意义上的。小灵通肯定还会继续上演一段波澜壮阔的活历史。即使有一天小灵通真的谢幕了,它仍然是中国电信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独特产物,会留给人们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启迪人们去思考我国电信业改革的成败得失。(本报北京6月11日电)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