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6月1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经济时评
再活三年也够了
2003年06月19日 01:31:55

尚德琪

  电信专家阚凯力先生预言,不出3年,小灵通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6月12日《中国青年报》)。如果是真的,小灵通的命运也够得上悲壮。毕竟,它走上中国电信历史舞台才仅仅6年。

  6年的行程,我不知道该用跌跌撞撞,还是用疯疯癫癫形容好。《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戴着镣铐跳舞”一句,可能是最形象的概
括。

  说是“戴着镣铐”一点不虚。从在中国的土地上落户的那一天起,小灵通就一直受到种种制约。说“跳舞”也是实话实说,作为电信家族中的一员,小灵通表现出了超常的繁殖能力,从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从技术层次说,小灵通可能不具有竞争力。所以,电信专家和权威人士总是对小灵通没有多少好感。小灵通之所以有市场,靠的一句实在话:低价才是硬道理。

  不知道小灵通是不是为打价格战而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灵通引起了一场场价格战。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几年推出了许许多多花哨的产品,不论是“买机送费”还是“打进包月”,不论是合法的竞争手段,还是所谓的违规操作,事实上都是为了应对小灵通挑起的价格战。

  有一个说法是,双向收费的“大哥大”绞尽脑汁贴近“小灵通”(收费上的),单向收费的“小灵通”挖空心思靠拢“大哥大”(功能上的)。

  这之间似乎有点不尴不尬,或者不伦不类。但有一点得承认,小灵通和大哥大之间只会形成竞争,但不会促成价格联盟。或许正因为这一点,人们对小灵通给予了更多的欢呼和支持。

  消费者只管自己能不能少花钱,从来用不着为经营者是不是亏损操心。所以,商家之间的价格战,永远都是争取消费者的利器。

  我不是电信专家,但我相信,如果手机实现了单向收费,如果收费标准欲与小灵通“试比低”,小灵通肯定会被抛弃(但人们会记住小灵通的)。

  “人们都说小灵通技术落后过时,可就是这样的技术,也能在目前的电信市场中盈利并发展壮大。这不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吗?”这是周其仁先生的话。我理解,他说的“有意思”,其中一定有一点“不正常”的含义。阚凯力先生所谓“不出3年,小灵通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论断,或许是想尽早终结这种“不正常”。

  当然,如果手机收费价位和政策还维持目前这个现状,而要小灵通消失,就可能意味着某种谋杀,那就会制造出更大的“不正常”。

  电信监管层多年来采取的“不鼓励,不干涉”态度,可能给了小灵通一个错误的信号。电信专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只能算是对这种信号的私人解读。

  关于经济学,有一个不失幽默却不算夸张的说法:经济学是惟一一门两位观点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可以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学科。在小灵通的态度上,知名电信专家阚凯力教授对小灵通一直主张封杀,因而一再成为舆论焦点;而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则一直对小灵通保持温和态度,同样也一次次成为风云人物。

  正因为如此,谁的话都不能算做权威。

  小灵通风风火火上北京、下上海,据说没有出现人们想像中的热闹场面。这不能说是哪一个人言中了,也不能说哪一个人说错了。任何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存范围和畅销周期,没有长生不老长久不衰的东西。

  如果3年或者稍长一段时间之后,小灵通真的从电信市场上消失了,它也应该是满足的,因为它曾经潇洒过,风光过。如果人们认为小灵通在中国电信市场竞争中发挥了某种作用的话,那么小灵通的消失,简直可以说是死而无憾。如果中国电信市场各种产品都像小灵通一样具有挑战性,那么,对小灵通来说,能再活3年,就已经足够了。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