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6月2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在外高,有车并不代表你不饿肚子
2003年06月23日 02:17:44

本报驻外高加索记者 关健斌

  在外高地区工作两年多了,驾驶着记者站大红色的三菱V6-3000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跑遍了外高3国的许多地方。不知不觉中,我开始对自己的坐骑有了感情,从里海之滨到黑海之滨,有它相伴还真别有一番风味。随着自己爱车兴趣的提升,我开始留意外高地区人们对车的感情,慢慢地发现,这里的人对车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家家都是“有车族”

  别看外高3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老百姓的生活水准也差强人意,但如果按“人均轿车拥有量”来比较,中国人还真不如人家活得“逍遥自在”。我在外高3国转悠来转悠去,整天接触三教九流的人物,在记者的熟人和朋友之中,绝大多数都是“有车族”。商界精英和政界人士自不必说,就是一些看大门的、修天线的、摆小摊的、当院工的,甚至是那些靠政府救济的老人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可能漫不经心地对你说:“我有车。”

  乍一听,这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富人有车无可厚非,穷人连饭都吃不上还有车,这真是“太过分”了。但仔细一想,在独联体“拥有私家车并不代表日子过得富足”,因为车与车还不一样。“有权的”坐官车,外高3国的政府都为政府官员配备了专用车,这些官车主要以伏尔加、二手奔驰为主;“有钱的”玩好车,从“奔驰”吉普到“宝马”跑车,从加长的“卡迪拉克”到最新款的“林肯”;“有点小钱的”就买二手车,在格鲁吉亚经济状况稍好一些的人都买从欧洲淘汰的二手车,这些车除了公里数多点儿外,跑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没权没钱的”开破车,穷人的小轿车多数是破旧不堪的“日古利”、“拉达”、“涅瓦”,这些破车都是在“繁荣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凭票购买的。

  此外,有些富人家里还不止一辆车:除了轿车,还有跑车和吉普车。有一次,中国驻阿塞拜疆使馆请该国的一位“有实权”的官员到使馆作客。这位老兄就与自己的爱妻分坐两辆崭新的“大奔-600”前来赴宴,那“派头儿”一看便知他是个“有权有势”的主儿。还有一些官员不仅自己有官车,家里还有两三辆车。记者的一位朋友自己整天忙于工作,有工作用车。但他还嫌不够用,又买了3辆车:吉普、轿车、拉达。他解释说,打猎的时候用吉普,拉达是为了去别墅,而轿车则是专给夫人准备的。他那“雍容华贵”的夫人自己并不开车,于是他又给她请了个专职司机。

  人人都是“修车匠”

  外高人不仅有车,而且还懂车。外高人给记者关于车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是个男人都懂车”。在路上,如果你的车出了什么毛病,马上就会有一群热心人围上来,帮你出主意、想办法。只要你愿意,自己都不用亲自动手,就会有好心人帮你把车弄好。

  在外高,车的主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车的“待遇”也有“亲疏厚薄”之别。富人家的车总是送到车行里去修理、保养,而穷人家的车基本是由开车人自己来照顾了。在记者住的院子里,每逢休息日总有人把自己的爱车大卸八块,弄得满院子都是车零件,而当日落西山时,所有的零部件又全部归位。就这样,这里的人像中国人对待自行车一样打理着自己的爱车,一旦汽车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人们总是自己动手修理。

  但无论是好车还是破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车载音响都是一流的。外高人喜欢开车时听音乐,而且音量总是开到最大。车从旁边经过,那音响发出的沉重的重低音使得地面都仿佛震动起来。近来,阿塞拜疆又开始流行在车上安装电视了,不少人又开始对车载小液晶电视打起了主意。

  此外,外高人还喜欢在汽车尾部的玻璃窗上贴上各种各样的生动图案,以表示汽车相应的状况,这形成了外高地区马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比如,高跟鞋图案代表是女士在开车;儿童头像的图案代表车上有儿童乘坐;而水壶图案则代表正在开车的是位新手。

  个个都是“节油模范”

  虽然阿塞拜疆临近里海,是个“石油城”,但这里的汽油并不像伊朗和土库曼那样便宜到“一美元加满油箱”的程度,油价是一美元买3升多一点汽油,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油价比阿塞拜疆的还贵。因此,节油对这里的司机来说是一项必备的功夫。说起节油,外高人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空档滑行,是绝招。这里的司机开车,小至等红灯,大至大下坡,只要有一丝节油的机会,他们都不会轻易错过,一定是空档滑行。记得记者刚到外高时一次“打的”,在一个大下坡时,出租车司机熄火滑行。那个坡很陡、很长,记者在整个下坡过程当中都揪着心,而那位司机老兄却像没事人儿似的。后来,记者渐渐发现,熄火滑行对“拉达”或“日古利”是家常便饭,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边用边加,是一招。外高人开车用油简直到了“吝啬”的程度,比葛朗台还“葛朗台”。记者经常看到汽车开着开着就停在大马路上,原因很简单―――没油了。这时,只见司机从车里钻出来,从后备箱里拿出一个装有汽油的两升矿泉水瓶子,对着油箱一顿灌后,又钻回汽车里开车跑了,这已成了外高街头的一景。

  便宜时加,贵时用。外高地区,稍有一点经验的司机都知道这一招。阿塞拜疆是产油国,油价比其他两国都便宜。在离阿格边境30公里处有一家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开的大加油站,是离边境最近的一个阿方境内加油站。通常,这里总是人满为患:离开阿塞拜疆前往格鲁吉亚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爱车加得满满的,以尽量减少出境后加油的损失;而从格鲁吉亚进入阿塞拜疆的人,也驶进加油站赶紧为他们“快饿破肚皮的”爱车添油。

  倒买倒卖,赚差价。外高地区,除了汽车司机外,老太太、小孩子们也个个争当“节油模范”。由于外高3国之间存在较大的汽油差价,所以3国间的汽油“民间流通”十分盛行。记者经常发现一些年长妇女或小男孩,或手提或赶着老牛车穿梭于边境两侧,运送装满汽油的大大小小的各色塑料桶。就这样,他们将阿塞拜疆的汽油倒卖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挣的就是汽油的差价。

  “违章”罚款取代过桥费

  刚到外高时,记者在阿塞拜疆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上看到一幅很有趣的漫画:在马路上,警察眼睛瞪得溜圆,高举手中黑白相间的指挥棒,全神贯注地盯着每一辆来往的车辆,而从警察身边驶过的车辆则全部画成了面包。如今,记者已经在外高工作一年半了,再回想起那幅漫画越来越感觉它画得是那么的逼真、形象、贴切。

  在外高3国的首都,基本没有固定的交通岗亭,如果有,也只是在交通高峰期有一名警察直接站在路中间暂时指挥一下而已。这些警察有两个装备:黑白相间的小木棒和一个小哨。小木棒是用来指出哪辆车违反交规的,而小哨一响则代表这辆车要靠边停车了。

  3国的整体工资水平并不高,警察的工资也不例外,普通交警的月工资都不到50美元。一位名叫沙伊的警察告诉记者:“我每月上班的通勤费开销15美元,伙食费最低也得这个数目,而月工资合16美元,我怎么养家糊口啊?”就是这样少得可怜的工资还常常不能按时发放。警察塔兰特在警察局工作了5年,从未领过皮靴和皮鞋,所有这些都得自己买。他们最高兴的事就是参加大规模庆祝活动,因为那时有官方要人和外宾参加,大家就可得到一套新制服。为了生计,许多交警就不得不靠小木棒和小钢哨罚点零花钱,至于你是不是真的违反了交规,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外高地区的人除了开车外,干什么都不急。开会不急,约会不急,迟到好像是正常事,守时却像是反常了,然而开起车来,他们却个个都是“拼命三郎”。外高3国街道和公路的行车路标都很不明显,所以大家开车的自由度极大。只要你技术好,大马路仿佛就是你家的,随便挤,随便闯。在路上,人们常常听到一声大得不能再大的油门声,然后马上紧跟一脚“嘎―――”的急刹车声。

  从里海之滨到黑海之滨,要横穿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全境,全程共950公里,这段公路算是外高地区的大动脉。虽然其公路的等级在这两个国家算是“国家级”公路,但路况却不如我们的市级公路。这条公路与国内的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程没有一个公路收费站,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国家公路局检查站和沿途神出鬼没的交警巡逻车。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把你的车拦下,然后说出各种名目让你交些“罚款”。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