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6月2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踏遍边关八万里
――记总参谋部某部边防局局长吴凤玉
2003年06月27日 02:42:55

本报记者 冯春梅 特约记者 马晓春 通讯员 黎云

  北京,总参谋部某部。边防局长吴凤玉大校刚从边防一线调研回来,来不及整理行装,就匆匆来到办公室,起草调研报告。

  这次边防调研历时15天,吴凤玉在边防跑了两万多公里。从林海雪原到天山南北,从云贵高原到十万大山,15天时间,吴凤玉历经了春夏秋冬四季。

  第1天至第3天 中俄界河上

  呼玛,黑龙江畔的一个边陲小县。以前由于道路不通,官兵巡逻一次需要好几天。现在,几个小时就能完成。战士们说,这全得益于新修建的巡逻路。

  “我要到新修的巡逻路上走一走。”一到呼玛,吴凤玉就兴奋地走上了平整的巡逻路。除了巡逻的车辆和官兵,我们身边还不时有拉着生猪和黄豆的农用车经过。公路通了,边民们种的黄豆、蘑菇、木耳,都成了城里的抢手货,祖祖辈辈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边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不少人家买了小四轮。

  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最着急的人当数吴凤玉,因为他太了解边防的情况了:我国有2.2万余公里陆地边界,1.8万余公里大陆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他从事边防工作22年,到过380个边防连,占边防部队总数的98%。

  同样的巡逻路程,周边国家有四通八达的巡逻路和现代化巡逻车,早上出发,中午还能赶回驻地吃午饭。而我们的边防部队,却因为没有路,需要带着干粮,徒步跋涉好几天。有的边防战士,因为找水迷失在热带雨林中,就再也没出来。

  中国边防需要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做支撑!

  在吴凤玉不懈的呼吁下,边防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现状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96年起,由国家投资,吴凤玉参与、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成边防巡逻路1万多公里,边境铁丝网3700多公里,口岸铁栅栏近3万米,边境监控设施数百套,边境管理辅助标志1200多座,对强边固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走下呼玛的巡逻路,吴凤玉又来到江面上,乘上新装备的摩托雪橇,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界河上,连续跑了好几个来回,最后才满意地点点头。

  第4天至第8天 苏巴什达坂上

  塔什库尔干,中巴国际公路在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咽喉要地。当地人有个说法:正常人在这里平躺着睡觉,其劳动强度相当于平原上农民不停地用锄头锄地。

  吴凤玉乘坐的越野车在苏巴什达坂上开始喘粗气了。司机说:“你看看,性能再好的车子到这鬼地方都得趴下。”吴凤玉想调研高寒地区的巡逻执勤情况,还是坚持要去几个高海拔连队和哨所看看。

  边防连准备了巡逻马匹,吴凤玉跟随着巡逻队一起上山。和边防局长一起巡逻,战士们都很激动,几年前吴凤玉曾经来过这里,年头长的老兵都认识吴凤玉。吴凤玉已经50多岁了,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危及生命。随着海拔的升高,吴凤玉的嘴唇开始变紫,行进速度也越来越慢。在海拔4800米的苏巴什达坂上,吴凤玉和巡逻官兵在雪地里共进午餐,返回时,车差点滑下悬崖。

  赶了一天路,才走了不到300公里。工作组同行的同志高原反应很强烈,头疼欲裂。军医给吴凤玉搬来一个氧气瓶,可他坚决不要,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放心,我死不了。”

  边境地区大多地处戈壁沙漠、雪域高原、深山峡谷、原始森林,甚至是生命禁区,遭遇险情是常事。“作为边防局长,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冒多大的风险,这都是我的职责。”吴凤玉常说。

  为修改有关政策规定进行调研,他带领工作组赴西藏边防一线,连续跋涉50多天,翻越9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穿越100余处泥石流塌方地段;

  徒步进墨脱,他跨过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江,翻越气候恶劣的多雄拉山口,穿越原始森林中的蚂蟥区;

  在南方边境,他深入前沿阵地,25天跑坏了7个汽车轮胎,走遍了阵地上所有的一线哨位。

  正是因为跑得多,情况了解得多,反映的问题符合实际,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才使得边防的许多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吴凤玉说:“跑边防能跑出感情,跑出对策,跑出思想。”

  第9天至第15天 南方边境村寨里

  芬芳的米酒捧上来,吴凤玉一饮而尽。吴凤玉说,他一到这个昔日的雷场,就想掉眼泪。

  如今,记者站在曾被称为“死亡地带”的雷场,看到画着骷髅的石碑被推倒了,建起了万亩茶园。6个国家级、13个省级边贸口岸和30多个边贸互市点,290多条边境通道已开通。

  当年边境自卫还击战,在广西和云南边境留下了大片雷场。早些年要遇上下冰雹,漫山遍野能听见地雷响。1992年至1994年,我国政府组织了第一次边境大排雷。但由于受资金的限制,第一次大排雷只清除了主要边境口岸、通道和边防部队巡逻路上的雷场。而在边境地区,特别是当年的主战场,还有大面积雷场存在,数百万亩良田不能耕种,边界的雷患始终像一把悬在边民头上的钢刀。有的寨子里,家家都有假肢和拐杖。

  由于排雷工作牵扯到的部门众多,始终没有一个具体的单位负责,谁揽到自己头上,就是给自己揽了一项风险巨大、繁琐复杂的工程,但是吴凤玉却坚持把这个活儿揽了过来。有人劝他:“这样的事情,干好了皆大欢喜;干不好,打在你屁股上的板子可不轻啊!”

  吴凤玉说:“我挨板子总比老百姓缺胳膊少腿要强得多!”

  他开始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很快得到了各单位的大力支持。1997年5月,一个由吴凤玉带队的6人联合工作组,赶赴雷区调研。不到15天时间,他跑了1347公里,排雷涉及的所有问题,在工作组形成了共识。一周以后,《关于在中越边境组织第二次排雷问题》的报告放到了首长的桌子上。

  1997年11月,广西、云南边境拉开了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排雷行动。第二次边境大扫雷把200平方公里的平安沃土交到了边民手中。

  云南富宁县砂仁寨,曾是当年群众受雷伤最严重的地区之一,87个人只剩下了81条腿。吴凤玉听说寨子里还有一位烈士的子女,现在生活非常贫困。他立刻下车,来到这位烈士子女家里。这位烈士子女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惟一醒目的是一张烈士证书,挂在正对门口的墙上。吴凤玉把自己所有的口袋翻了个遍,掏出所有的钱,共有1200多元,分给了这位烈士的儿子和几个受伤的群众。

  离砂仁寨不远的另一个苗寨,苗族群众听说给大家排雷修路的边防局长来了,把桌子抬到马路中间,摆上自家酿的米酒,还有人放起了鞭炮。

  离开寨子的时候,吴凤玉和工作组的同志都有点醉了。

  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吴凤玉和边防战士啃着干粮,一起巡逻。黎云摄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