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8月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成都:让每一寸土地为民所用
“条子土地”为“票子土地”让路
2003年08月02日 01:48:17

成尚轩

  一年前,人们一提起成都的立交桥,马上会联想起“藏污纳垢”。卖麻辣烫的、卖盗版、黄色影碟的,甚至屎尿横流、臭气熏天,与城市文明极不协调。

  而短短一年后的今天,桥下的风光便有了质的变化:人南立交桥下的民俗公园,成温路三环立交桥下的“川剧脸谱长廊”,营门口立交桥下的大片绿地,玉带桥下的车
流,九眼桥头的清爽……桥,正成为成都的新亮点。

  日前,在成都市一个市民民意测评中:政府通过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的战略思路和业绩受到高度肯定。

  通过经营土地,推进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有力支持了东郊工业结构调整。总投资约600亿元的一批重大工程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成都城市化进程。成都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244平方公里扩大到2002年的283.86平方公里,同时老百姓的现代文明意识也大大加强。

  但在几年前,老百姓却在为“条子土地”议论纷纷。

  1999年底,在全国最早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之一的杭州,5个外地人敲开了该市国土局的大门。成都市5人考察组行色匆匆。4年前,就在沿海少数城市启动土地储备制度的时候,远在西南内地的成都也把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实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集中统一管理,作为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之前,成都市征地供地主体众多,市统建办、市统征办、中房集团、干道指挥部,包括各城区政府,都有征地权。有人形容,“十大金刚”捏住了整个成都中心城区的土地一级市场,政府根本无法真正有效地调控土地市场,更谈不上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某些领导一句话,一张条,就能低价拿到土地,转手一卖,就能赚个几十万、上百万元。只要有钱有地,傻子都能赚钱。这样一来,最值钱的土地资源变得不值钱,国有资产流进了个人腰包,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被破坏。与此同时,随着成都经济和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成都土地市场发育良好,对形成统一的供地市场要求强烈。

  对此,成都市国土局局长李大地说:“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的成立,与其说是顺应国家自上而下的规定,不如说是顺应市场自下而上的要求。”

  2000年5月10日,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和拍卖中心同时成立,实行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制度驶出末班车。

  2001年,成都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成都市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激活土地二级市场的管理思路。

  2002年,成都市成立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出台了《成都市土地市场管理办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从法律上明确了市政府是中心城区土地征用和供地的法定主体,并从政策和监察机制上确保了土地储备制度的顺利实施。去年以来,成都市各市(区)县都建立了土地储备机制,土地市场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经营城市的关键是经营土地,要害就是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运作就要讲成本、讲盈亏。成都土地储备中心的思路是,政府从土地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土地收购的滚动资金,其余部分通过银行融资。土地储备中心还牵头对地块进行初开发,委托相关部门面向社会招标实施,“生地变熟地”,然后进入公开市场。

  今年1月16日,成都市东郊首家整体搬迁企业―――原前锋集团的地块拍卖会在市土地拍卖中心如期举行。竞拍异常激烈,每亩成交价竟达到了178万元。通过拍卖,前锋集团比协议转让整整多赚了1900万元。

  这只是整个东郊企业搬迁土地经营的冰山一角。去年6月,成都市规定东郊企业搬迁后,土地处置由政府统一组织拍卖,市政府收取一定的出让金后,土地款全部返还给企业。通过土地经营,整个东郊“升值”,同时带动了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的升级。牵一发而动全身,东郊巨变,“魔法”乃资本使然。

  3年来,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从银行融资90亿元,投入资金40.7亿元,收购了各种性质的存量土地3328亩,启动储备新征土地8055亩,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控供地数量,为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

  规划就是生产力。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从1995年至2020年,横跨2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成都的城市发展有重点地分设两个副中心,向东向南发展,其目的是将成都原有的一个“核”变成3个“核”。

  让每一寸土地为民所用,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效益,正是经营城市的魅力所在。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