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8月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求职充满艰辛
2003年08月05日 10:24:21

 

  日本大学生求职充满艰辛

  每年的1月至4月底,对面临毕业的日本大学生来说,是决定一生发展有无好的起点的关键,也是一段充满紧张和艰辛的岁月。在此期间,他们要忙于寻找就业单位,应对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考试。

  日本有一个完善的就业机制。一、网络信息准确。日本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所以在求职方面,网络作用十分明显,日本公司网上都有自己的主页,公司招聘都会在网上公布,求职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寄去报名申请即可。二、报纸刊登广告。这样既公布了招聘的信息,又为公司做了宣传,一举两得。所以,一些报纸会经常整版刊登招聘广告。学生按报纸提供的联络方式,可直接与公司联络。三、用人单位举办各种各样的说明会。有的说明会声势浩大,如今年3月18―19日《日本经济新闻》合同企业在全国各地为2004年3月毕业生举行的说明会,参加者共8万多人,参加企业超过5000家。四、日本有各种就职支援中心和俱乐部。它们都有自己的网址,提供各种信息,只要交少量费用,就可享受各种优惠。五、政府提供预算支持。日本近来经济不见好转,失业率不断上升,今年5月达到5.4%。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将影响到日本经济的稳定,因此,政府决定在2003年度补充预算中拿出资金安排高中和大学生就业,对有实绩的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给予奖励。

  尽管如此,日本大学生求职充满艰辛。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平均每名求职大学生要经过16家公司的笔试、面试等各种各样的考试,最后内定的公司平均每人有两家。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则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人自身条件好,可能会被多家公司抢着要,有的人条件差,跑断腿也无人问津。日本大学毕业生每年有四分之一找不到工作,即使辛辛苦苦通过各种考试找到了工作,因感觉不理想在工作三年内辞职者就达30%。

  大学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首先要认清自我。东京大学人才济济,能考进东大本身就说明很有实力,就职相对问题不大,但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适合自己干的工作。此外,在填写求职申请时注意推销,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闪光点,用人单位面试时一般会根据申请者的愿望提问题,怎样回答都要预先准备。同时在大学学习期间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言谈举止给人以恰如其分的印象。

  日本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在变化。一味服从的人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有理想、独立性强、有创造力、有干劲的人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一些风险企业,大多是经营高新技术,无成功经验可循。由于风险企业刚开始一般摊子不大,新进人员很可能要独当一面,创造力更是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这又从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如何塑造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德功)

  英国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

  英国2003届大学生中的许多人正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

  此一时,彼一时。几年前,英国和世界经济状况还算良好,特别是IT产业正处于泡沫极盛时期,大学生就业不成问题。但现在经济衰退、网络泡沫破灭、恐怖袭击威胁、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等种种因素使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革,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一大批工艺学校升格成为大学,上大学的人数迅速增加。2002年的统计数字表明,英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平均已经达到38%,远高于90年代初的15%的水平。

  这种“扩招”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就业竞争加剧。仅仅一个本科学历已经不能使用人单位产生很大兴趣。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说,2001―2002年度的毕业生中,有67%的人找到了全职或兼职的工作,20%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失业率比前一年度提高了1个百分点。那些从新兴大学(即由工艺学校改为大学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处境格外困难。

  尽管许多用人单位表示自己对名校和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并无偏颇、主要还是看个人能力,但实际上,名校毕业生的确更有优势。一项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毕业生感觉自己因为仅仅不是名校毕业而受到了区别对待,25%的毕业生宣称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他们会选择不同的大学。

  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待遇优厚的工作只是梦想。去年从一所普通大学里获得产品设计学位的学生詹姆斯说,他寄出了80多份申请信,包括大企业和私营中小企业,却没有回音,目前只能在一个政府机构里做临时的管理工作。

  很多人发现自己学无所用,找不到与自己的学历和专业相称的工作。一位计算机通信专业的2001届毕业生在电话中心做接线员;一名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做私人秘书。即使是这样的职位,也可能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争取。一些毕业生在寻求超市上货员、餐馆侍者和秘书之类的职位,而这些工作在以往都是没有学位的人才做的。

  英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任务一般由学校承担。大学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大学设有专门的就业咨询人员,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计划求职方向,教他们如何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写专门的求职信、面试中的注意事项等。

  然而,随着就业越来越困难,许多毕业生认为学校做的这些还不够,开始转向职业介绍机构寻求帮助。英国就业和养老金部在全国开设的职业介绍中心,近几年来为大学毕业生服务的压力加大了。由于以往毕业生通常是在学校帮助下自我择业,就业和养老金部对这一群体并无特殊的就业帮助计划。而实际上,刚刚步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找工作并不容易。一些专家和学生呼吁职业介绍中心与大学开展合作,提供适合应届毕业生的服务。

  尽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但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相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是好的。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的统计数字表明,毕业生就业率依然高于全国就业率平均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积累一定工作经验或获得接受更多教育培训后,失业率将会下降。(王艳红)

  美国信息引导大学生就业

  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高校生在毕业前大都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且也会从多方渠道较全面地了解就业行情以及用人单位的信息,以提高“命中率”。

  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是毕业生就业的“总管”。劳工部设有劳工统计局,其主要职能是收集不同时期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重点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统计结果通过上网和发行出版物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决策和个人择业的参考依据。劳工统计局根据这些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很受美国大学生的欢迎,几乎人手一册。

  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也会影响到学校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因此,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

  美国高校一般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

  就业指导中心还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此外,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

  中介机构则在学生和用人单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穿针引线,充当“红娘”的角色。其中一些是盈利性组织,通过向求职者或录取应聘人的公司收取费用赢得利润。

  在非赢利性就业组织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该协会创建于1956年,目前已有1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成为其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该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学生选择并获得满意的工作,帮助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该协会每年还出版一些定期刊物,对就业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其中最有名的是《择业》杂志,许多学校把它列为学生就业和求职的指导用书。

  在美国,教授的推荐信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生如能得到名教授的举荐,找份像样的工作几乎不成问题。当然,名教授一般不敢轻易“毁牌”,不是自己的得意弟子,难以得到推荐。

  此外,美国的用人单位一般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缺乏相关经验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大学生如果及早准备,有意识地利用假期到一些公司实习,从中积累工作经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的几率更大。如果实习期间表现良好,毕业后还有可能被公司直接录用。(何光海)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