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8月1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紧箍咒”能否卡住乱收费
――“择校热”的调查思考
2003年08月19日 01:06:50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陈芳

  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强调,治理教育乱收费今年必须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校乱收费,校长要撤职”。此前,教育部连续出台了“一费制”、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等系列举措。部长的措辞严厉、措施的坚决果断毋庸置疑,但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仍然心存疑虑:眼看着好学校门槛一个劲往上“抬”,政策的“紧箍咒”真的能卡住收费的“无底洞”吗?

  最怕的是钱“送”不出去

  进名校要“批条子”“送票子”;幼儿园学费高过大学学费。在不少家长看来,择校费已呈现持续的“牛市”。

  为挤进“门”,家长们不遗余力,把户口转到离好学校最近的亲戚朋友家,以期划片入围。北京一所实验小学的老师做家访,竟发现8个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的一条马路边的厕所。

  如今多数重点中学取消了初中部,但随后又与区内一些学校联合办了分校。名校效应并未因此缓解,反有增加之势。家长反映,公开的择校费还只是保底价,附带的赞助费更是高得惊人。有的市一类好学校赞助费为5万元,准“重点”也得4万元。北京市丰台区一所重点学校就明码实价,低于分数线的,一分交一万元。

  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于女士,在“活动”了各种关系后,学校终于收下了她“自愿”捐助的3万元钱。这钱攥在她的手心里,都快被“攥”出水来了,攒下这笔钱的辛苦早已忽略不计,她觉得这是孩子远大前途的敲门砖。

  林琳是北京一所实验小学的尖子生,但在小升初时也饱受“考试”之苦,什么“三好”证书,特长证书,几乎都不起作用了。每次公布的成绩与要考的学校总差点,家里没了招,准备了十来万元让她读寄宿学校。“绝望”之际,传来清华附中录取的喜讯,不少人都说这孩子又给爹妈“挣”下几万元。

  随着关注“重点教育工程”家长的增多,“门槛”亦水涨船高。在查户口、交赞助费等传统方法不能挡住人流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综合能力测试,是一些名校的新举措。一位参加了考试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考试的题目在书本上很难找到答案。

  校际差异的“恶性循环”

  记者在调查一些“重点校”的初中新生构成时发现,最终享受了稀缺教育资源者,除少数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相当一部分是靠家长或单位的权力、金钱、关系网进来的。

  石家庄市一所“国有民助”中学,教育局按照每个班45名学生的数额进行了电脑摇号,分到这个学校的学生为360人。但摇完号不久,各种各样拿条子的人前来,学校因此又多招进400多人。教育专家指出,这些名校一方面享受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而且超过一般学校的高投入,一方面又在收取择校费。难怪有家长说,如今名校对财源的关注已逐渐取代了对生源的关注;对社会关系的关注已取代了对教学关系的关注。

  在一些地方,相距不过数百米的普通学校和名校,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一位校长说,我们学校一年的经费才100多万元,而某重点中学光建一个操场就花了1000多万元,两者根本没法比。因为各方面悬殊太大,进一步导致了优秀师资、学生向少数重点学校集中。

  校际差异的存在,导致了择校热,而择校热的存在又加剧了校际间的差异,并促成了更高潮的择校热。专家坦言,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家长择校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

  扩大优质资源乃是治本之策

  “教育不是纯粹的商品,而是关系到社会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品。”社科院有关专家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退化到用价格来衡量教育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教育的“产品”是人、人的素质,当百年树人的教育要靠金钱明码售价时,恐怕会使育人的本性发生逆转。

  “择校热并非是‘死结’,治本之策就是走扩大优质资源,走均衡发展之路。”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让孩子们都能上好学校,这是家长们的共同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要化解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种种矛盾,只有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这也是基础教育工作一个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

  注重对教育均衡的关注,在某些层面上又表现为对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关注。对此,辽宁、山东、江苏等地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将好初中的全部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择优选送,实行社会监督;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通过生源均衡推进教育发展均衡。

  重视规范示范高中建设,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据悉,北京市计划分期建设数十所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示范高中,带动高中教育整体发展。

  走名校兼并薄弱校或改造薄弱校之路,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浙江、江苏通过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江苏省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规定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教师晋升职称职务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教育要在科学、公平、有序的竞争中良性发展,不仅需要舆论的正确导向,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但愿有一天,家长们不再为“择名校”而奔走。(据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