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8月2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新闻”标牌满街跑
2003年08月29日 00:03:48

李新玲

  在我生活的城市中,挂有“新闻”标牌的汽车越来越多。走在大街上,常常是车型还未看清,红色的“新闻”二字就先透过挡风玻璃冲进眼帘。

  因为自己就是记者,所以特别在意,总想知道哪位同人新添了爱车。但是至今,除了开会采访,我在大街上还没碰到过一个熟人熟车。与我有同感的是我先生和几位朋友,都有
疑问:怎么挂“新闻”牌的人我们都不认识?

  也许是我们认识的同行还太少。但是有两件事,却让我否定了这种看法。

  某大报的一位记者朋友新买了辆车,想找报社要一个“新闻”牌,被告之没有,因为每个新闻单位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张,有的主任级的车都没有,普通记者轮不上。于是朋友的朋友,也是一位记者同行,神通广大,从某县的一个什么什么委替他“借”了一张,反正这个部门与新闻毫无关系。我曾打趣说:不会是假的吧?朋友特意把新闻牌从车里拿出来,正面有记协的编号,背面有这个牌的几点使用说明,千真万确。

  还有一位出道不长的小同行,父母资助买了辆五六万元的小车,风里来雨里去,载着他四处采访。他自然也想要一个“新闻”牌,当然弄不到。于是自己彩打了一个,色彩、字形、大小足以乱真。“牌照是假的,可我这个记者是真的,不算违规吧?”小同行说。

  总结起来,“新闻”标牌满街跑,不外乎几种情况:真记者真牌照,真记者假牌照,假记者真牌照,还有就是假记者假牌照。

  在这个排列组合中,前两种无非是想表明身份:我是记者,采访工作请放行,或是正在采访先把车停这儿。而后两种,则无非是看到“新闻”两字带来的好处,具体来说就是以为在道路行驶或是面对交警时拥有特权。

  在这个城市中,交警对于进行新闻采访的汽车确实有些特殊政策,但那都是诸如大型会议活动、出现紧急事件进行采访等。可是有些记者同行并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以为一挂“新闻”牌就成了特殊车辆,一旦违章,先说自己是记者,再说认识某某。一位同行曾无不得意地向我吹嘘,一次他在不应该左拐的地方拐弯,被交警拦下,要扣分罚款。这位同行急忙表明自己是某报记者,交警不买账。他又说自己同交警队负责宣传的某某非常熟,这位交警还是不通融,坚持罚款。最后这位同仁急了,说自己写了多少篇宣传交警的报道,你们还敢罚我的款?俨然一个大功臣。交警被逼得实在无奈,只好放行。

  记者的这种“表率”作用,让别人误以为“新闻”二字拥有特权,也就不足为怪了。想方设法通过关系(或是权力)弄个新闻牌挂在车前,成了有本事的象征,弄不到的干脆做个假的。于是,不是新闻单位的车,不是记者的车,前面贴着“新闻”招摇过市,就成了本市的特别景象。

  其实,这也就是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还没达标才有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恳请记者同行自律,不然会影响我们这个职业的形象。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