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9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失去了他们,我们拿什么和世界对话
2003年09月09日 00:02:34

本报记者 张文凌

  东巴古籍被列入世界遗产后,其收藏价值会更高。在政府未出台保护措施前,更多的珍本将在民间流失。当东巴文化作为一种产业逐步被开发时,掌握这些文化的老东巴却还生活在贫穷之中,并正在离去―――

 

  日前,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中国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是中国获得的第三个世界记忆遗产。此前的两项分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满文档案文献》。专家认为,此次东巴古籍文献的入选,证明小民族的独特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被世界看重。

  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生活在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几千年来创造出了奇异的文化。这种文化以他们的本土宗教为载体,由宗教祭司代代传承。因其宗教祭司俗称“东巴”,所以其文化被称为“东巴文化”。在东巴文化中,被认为简直就是世界奇迹的是:纳西先民用自己创制的2000多个象形文字,写下了几万册的东巴古籍。

  东巴古籍是纳西东巴教的典籍。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著名民族学家杨福泉博士说,东巴古籍涉及文字学、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史学、哲学、美学、法学、文学、绘画、舞蹈、音乐,以及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农牧医药等多种学科,被誉为“纳西族百科全书”。

  东巴古籍的形式和风格在世界图书中绝无仅有。用来书写东巴古籍的象形文字,看起来像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其字形结构比甲骨文还原始,从其文字形态上看,代表了图画文字发展到象形文字的一个独特阶段。而东巴经是世界上惟一用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古籍。

  与世界上古埃及和玛雅等地已死去的古象形文字所不同的是,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是迄今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那些生活在乡野里的老东巴们不仅能识读它、咏诵它,还常用它来书写信件、契约等。

  值得一提的是,东巴古籍中的象形文舞谱,记录了祭司在宗教仪式过程中、按照不同的仪式规则所要跳的60多个东巴舞蹈。有专家考证,这是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世界上最早的舞谱。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蹈协会副主席的戴爱莲女士依据新发现的东巴舞谱认为:“世界舞蹈史应该重写。”

  由于东巴古籍特殊的文献价值,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便纷纷设法收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丽江县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等,以及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博物馆、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博物馆等国的收藏更是为数不少。目前,确知被各国收藏的东巴古籍约有两万多册,仅仅据丽江收藏本的不完全统计,除复本外,有1000多种。

  上世纪60年代,由丽江县政府组织,向民间收集了5000册左右的东巴古籍。“文革”中,民间东巴们收藏的大量古籍被毁,政府收集的那5000册则幸免于难。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所成立,又收集了近1000册东巴文化古籍。此次,申报并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就是那5000册左右的东巴古籍丽江收藏本。

  珍本在民间流失严重

  “估计现存于世的东巴古籍有近3万册。但令人痛心的是,东巴们收藏的古籍正在大量流失。”杨福泉博士说,1989年,他到丽江著名的东巴教圣地白地乡作田野调查。令他吃惊的是,当地一位80岁高龄的著名老东巴久高吉,由于生活贫穷,竟主动提出,只要杨福泉给他1000元,他便将家里的全部经书给杨福泉。

  “拿走他的经书,就等于拿走当地的文化。那么,他们拿什么来传承给下一代?”出于一个人类学家的职业道德,杨福泉向乡里反映了此事。不久,乡文化站出资收集了久高吉和其他东巴的部分经书。

  但是,经书的买卖活动仍然在民间进行着,导致许多珍本在短短几年内不断流失。

  “目前丽江各种依托东巴文化的旅游活动日渐红火,但学点东巴文化的皮毛便马上用之于市场的人很多,而真正潜心学习传承东巴文化的人却凤毛麟角,这难免会使东巴们感到失落。”杨福泉说,“这些东巴生活贫困,当有人向他们收集经书时,他们便会乐于出售,有的甚至主动拿出去卖。还有一些祭祀所用的珍贵的纸牌画、卷轴画,也被各路商贩和游客买走。”

  由于国家没有名文规定禁止东巴经书买卖,使得东巴古籍变得奇货可居。几年前,东巴文化研究所里一幅10多米长的珍贵“神路图”被盗。由此可见,窥视这一世界稀有文化遗产的大有人在。

  令杨福泉担忧的是,东巴古籍被列入世界遗产后,其收藏价值会更高。在政府还未出台保护措施前,可能会有更多的珍本在民间流失。一旦流失,这样的文化资源就没有了,并有可能导致今后东巴古籍的编目、整理和翻译工作出现残缺和断裂。

  与此同时,还有多种外因威胁着东巴古籍。

  东巴古籍用东巴自制的土纸写成,纸质坚韧厚重,全部古籍由自制的墨和竹笔写就,线装。一般古籍长约28厘米,宽约9厘米,呈长方形。但是,这种写在自制土纸上的古籍原件书,经不起自然老化和不断翻阅。

  而收藏于原丽江县图书馆和东巴文化研究所里、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东巴古籍,其保管和管理环境也有待改善。

  专家认为,虽然只有5000册东巴古籍藏本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但事实上,它等于把全球各地收藏的东巴古籍都列入了保护范围。因此,专家呼吁:尽快立法,将东巴古籍列入文物保护范畴,没有政府允许,任何人不能买卖。同时建立专项资金,将所剩无几的全面掌握东巴文化的东巴列为国家级保护人物。

  “我担心再没有东巴识读和翻译经书”

  杨福泉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哈佛大学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教授曾向他表示,想把收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的东巴古籍翻译出来;美国的一些学术机构也表示了与中国的东巴和学者进行古籍合作翻译的可能性。

  这一想法使杨福泉心怀感伤。他对记者说:“我担心现在已经找不出合格的东巴去做这件事。”

  这几年,杨福泉几乎每年都在为他熟悉的去世的老东巴写悼念文章。每次写这样的文章,都令他黯然神伤。

  去年,又有3个东巴老人溘然长逝,他们是东巴文化研究所聘请的参与抢救、整理、翻译东巴古籍的近20个老东巴中,坚守到最后的3个人。

  “这些老人们,与一群纳西学者一起,在玉龙雪山下的黑龙潭畔,独守寂寞,殚精竭虑,释读东巴文化经典。寒暑20余载,翻译了1000多卷经籍,汇成了皇皇100卷《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巨著。”杨福泉说,“该全集是世界上第一本融象形文原文、国际音标、音译、意译于一体的最完整的译本,深受季羡林、任继愈等著名学者的赞誉。此举为世界各国东巴文化古籍资源的共享和保护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0年来,他们不仅将众多国内学子引进东巴文化的殿堂,而且还指导了很多来自国外的学子。

  20年来,上至国家元首、联合国官员,下至平民寒士、童稚后生,都聆听过这些东巴老人讲述东巴文化的奥义,观看过他们主持的种种祈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仪式。

  “他们每走一个,就带走一批文化,相当于永远地带走了一座文化博物馆。如今,丽江再也没有这样的东巴文化大师了。”杨福泉痛心地说。

  据专家调查,目前,丽江地区真正意义上的东巴只有10多个,而他们中能识读和翻译经书的,已是寥寥无几。

  博士由大学培养,民间文化精英谁来培养

  面对东巴文化即将断代的危机,在美国福特基会北京办事处的资助下,杨福泉于一年前开展了“纳西族文化传人培养”的项目,除了进行文化传人培养的调查研究工作外,还培养了两个东巴、两个濒危的“白沙细乐”的乐手。与此同时,经过牛红卫、杨福泉等纳西学者的不断努力,获得了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资助,由东巴文化研究所负责,请最后剩下的两个老东巴在丽江培养多个年轻的东巴。

  22岁的和秀东是“纳西族文化传人培养”项目里的两个东巴中的一个。今年初,他随杨福泉赴美国华盛顿州瓦拉瓦拉市惠特曼学院和加州匹茨尔学院,参加为期半年的“中国西南纳西族文化学年”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期间,他在绿草如茵、飞鸟啁啾的校园里,举行了一次“署古”(祭大自然之神)仪式。

  东巴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深深感动了很多美国人。和秀东也因出色地主持了这次与大自然之灵对话的仪式,而成为在瓦拉瓦拉市深受欢迎的“祭司”。

  和秀东的爷爷是丽江当地的一位著名东巴,他从7岁时开始师从爷爷,边放羊边学习东巴经典。从美国回来后,他住进了边远山村东巴老人的家里,进行为期两年的封闭式学习。

  “只有耳提面命,向老东巴潜心学习很多年,才可能识读东巴古籍。”杨福泉说。

  这样的学习枯燥、艰难而辛苦,一般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做。他们更乐意的是,在简单学习了一些东巴文字后,便拿去搞点艺术加工,装饰在各种工艺品、 T恤衫上,换取大把的钞票。

  多年来,东巴文化为丽江民众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强有力地支撑着丽江的文化产业。但是,学者们对这种文化泡沫现象深感担忧,认为如果没有人真正掌握东巴文化,那么东巴文化势必逐渐衰落、消亡,而很多东巴古籍也将变成“天书”,东巴象形文字也将成为死去的文字。

  杨福泉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培养民间文化传人。大学可以培养硕士、博士,民间文化精英谁来培养?他们很多都是在民间自生自灭。如果失去了他们,我们拿什么和世界对话?”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