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9月1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做愉快胜任的酷爸妈
感受“亲职工作坊”
2003年09月11日 00:12:40

本报记者 陆小娅

  “亲职工作坊”是啥玩意儿?是不是给那些兜里有点闲钱的都市人找乐的地方,就像陶艺、蜡染作坊似的?

  是的,来“亲职工作坊”得掏钱,也有许多乐趣,不过乐过之后你一定会想、想、想,想怎么才能当个既“胜任”又“愉快”的老爸或老妈。

  我那天在回家路上就一直这么想来着。我想这几天参加工作坊,每日早出晚归,和女儿交流太少啦!老公出差在外,女儿放假一人在家,何不约她出去吃顿比萨,创造一个聊天的“特别时间”?

  “亲职”,顾名思义,就是“亲人”的角色,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份职责。在“亲人”的角色中,“咱爸咱妈”当然是最重要的,却很少有人下功夫去学如何尽到爸妈之职。于是,台湾教授钟思嘉将美国的“父母效能系统训练”搬回岛上,并把它本土化。

  钟思嘉从1990年开始用这种“learning by doing”(在做中学习)的方式,培训台湾的父母们,现在他的梦想就是在大陆也撒下“种子”,不断扩大这样的培训。

  我有幸和许多心理咨询师一起成为这样的“种子”,在“亲职团体领导者训练工作坊”中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新方法。

  孩子为什么喜欢麦当劳

  工作坊开始了,钟教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白纸,说它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在上面按照亲疏远近关系,画出自己的家庭成员,然后写出自己在家时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孩子常对你说的一句话。

  很快,白纸上出现了一个个“家”,有的是孩子夹在爸妈中间,有的是孩子站在爸爸或妈妈身边,也有的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还有的旁边站着祖父母。

  当大家把在家最常说的一句话整理出来时,都忍不住笑了,不过笑得并不那么自然,因为我们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给孩子下命令、施压力:

  “作业做完了吗?”

  “快点,抓紧时间!”

  “听话!”

  甚至吃饭时间,当爸妈的也总在挑剔和教育孩子:“碗端好!”“把筷子拿好!”“吃饭不许说话!”“快考试了,你要抓紧复习!”

  钟教授告诉我们,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为什么孩子愿意吃麦当劳、肯德基,结论是:因为在那里,孩子们能获得一种自主自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他们在家里得不到!

  谁生气,谁先输

  当爸妈的都知道,没有麻烦的孩子是不存在的。钟教授要我们想想孩子通常会带来哪些麻烦,并且把我们的应对方式用小品演出来。

  我扮演一个和先生教育方式不一样的妈妈。当我的“先生”强行把电视机关掉不让孩子看时,我和他争执起来。事后,那位先生说:“你演得还真像,我老婆就是那么说我的。”

  小品虽然十分可乐,但带出的话题却有些沉重。钟教授问我们,孩子的行为各式各样,可不可以归结为一句“孩子不听话”?大家齐声说:“可以!”“孩子不听谁的话?”“父母。”大家顺嘴就说出来,说完立刻发现有一个内在的标准在影响着我们:孩子得听父母的,这是规矩。

  因为是规矩,所以当孩子不听父母话时,父母就会生气。

  钟教授在白板上画出一个长长的箭头,直指“生气”两字。他边写边说:为什么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生气?因为一些“自动化思考”在干扰着父母。就像上楼梯你不会想先迈左腿还是右腿一样,你可能并不知道“自动化思考”的存在,但它们确实发生了。

  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会有哪些自动化的思考呢?

  第一种叫做“严重不幸”,父母把孩子不听话的行为看成很严重的事情,进而担心孩子将来会如何如何。

  第二种叫做“应该、必须”,认为身为父母者应该或必须纠正孩子的行为,否则孩子不会学好。

  第三种叫做“无法、不能”,觉得自己不能放纵孩子,无法忍受孩子犯错。

  第四种叫做“自责、内疚”,觉得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无能,没面子。

  就是这些“自动化思维”,像点火器一样,让当爸妈的我们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结果是伤害了孩子,我们自己也不开心!

  “情绪的权力本来在你自己手上,但很多人把权力让给了对方,自己反倒成了傀儡。”钟教授说:“记住,谁生气,谁先输!只要把负向的想法变成正向的想法,你就不会那么生气了。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和孩子才能双赢。”

  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

  钟教授在白板上写了三个算式,问我们有什么不同,大家脱口而出:“有一道题错了!”教授反问:“为什么你们不说有两道对了?”

  挑错,的确是很多当爸妈的拿手好戏,甚至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但是,挑剔错误就能帮孩子改正错误吗?它除了打击孩子的自尊外,恐怕管不了什么用,甚至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

  少挑错多赞赏总行吧?当钟教授让我们把平常赞美孩子的话写在一张大纸上时,大家都面有得意之色:我们都是做心理咨询的,还不会夸孩子吗?

  “你真棒!”

  “妈妈为你感到很自豪!”

  “你让爸爸感到骄傲!”

  钟教授一句句地点评着:“为什么总是说‘妈妈为你’‘你让爸爸’?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满足父母。孩子从小就依赖外在评价,长大了就没有自我。还有‘相信下次你可以做得更好’,给孩子很大压力。”

  原来赞扬、鼓励孩子也有很多学问,也需要运用得当。像人们习惯说的“你的画画得不错,要是你读书也这么棒就好了”,就属于画蛇添足!

  这世界变化快,要想把爸妈当好,既胜任又愉快,看来还真得学点“亲职教育的太极基本功”。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