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9月2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批评指正
该引进的是出版运作经验
2003年09月23日 00:02:27

潘凤亮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哈利?波特又来了”,小巫师的魔法让版权引进大战一再升级,与之相对的是国内版权输得一路跳水。

  本届博览会以“出版与交流”为主题,也是一次版权贸易的盛会。那我国出版业当前版权引进与输出的现状如何呢?据最新一期《中华读书报》报道,在我国每年签订的
6000―7000个版权贸易项目中,版权输出的项目不到600个,引进与输出比为10∶1,这种严重的贸易逆差态势今后将会进一步扩大。

  据悉,目前输出的图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类为主,但主要输出地是港台地区。海外书商对时下国内的所谓畅销书根本不感兴趣,因为那些书太过追慕风潮,缺乏独创性和应有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的读者,我们不禁想问:中国出版业到底在靠谁吃饭?中国传统文化,那是祖宗的遗产;疯狂引进版权,那是国外的品牌。吃完了祖宗饭,吃过了洋品牌,国内出版业还想吃什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创出属于中国的图书品牌?

  国内书商为“哈5”做宣传不遗余力,媒体攻势就不消说了,新书上市前在图书大厦悬挂的竖幅之一是:“哈利?波特又来了,你还等什么?”我们还有信心等待什么呢?照国内出版业这种与国际接轨的态势发展下去,我国的版权贸易逆差只会越拉越大。一本接一本的洋书粉墨登场,国内各路书商一味跟风,盲目争夺,哄抬版税。这些书商自诩为“有市场眼光和运作机制的出版社”,但有没有市场眼光,不在于是否追风赶潮地参与了哄抢大战,而在于是否能创造自己的品牌。很难想像,那些把人力、财力集中于引进版权的出版社,还会有精力挖掘国内资源。

  图书作为最能标志国人智慧和精神文化层次的产品,能否创出品牌,打开市场,反映着一国文化和精神领域的盛衰。我们在等“中国出版”的早日崛起,我们在等中国版权的贸易逆差逐步缩小,直到完全改观。难道说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不及海外吗?不是的,有时即使是符合“两个效益”的好书,也很难在国内出版业找到“伯乐”。像那本以全票获得茅盾文学奖同时又很畅销的《尘埃落定》,当初作者联系几十家出版社未果,书稿被“束之高阁”达两年之久,险些被埋没。谁敢说就不会有别的好书重蹈覆辙?那么多的出版社参与同一本书的版权引进大战,而这些洋品牌都是别人已经做火的,如此追风不需要任何眼光。

  当今国内出版业亟须做的,不是一窝蜂地引进图书产品,而是引进出版运作经验,学习海外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图书品牌的。这才是根本的引进之道。引进是为了学习,为了自强,而不是照搬别人的产品。否则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将越拉越大。在参考海外出版界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着力培养挖掘自己的作家和作品,尤其要扶持新人新作。只有创作与出版形成合力,我们的图书产业才有实力与洋品牌分庭抗礼。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