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0月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教育随想
学语文也要背公式
2003年10月08日 00:51:29

蓝燕

  “十一”黄金周,大人们都乐呵呵地外出旅游、逛街购物,或是在家彻底休息,可北京的中学生小黄和她的同学们,却必须每天坐在书桌前复习功课。10月8日,她所在的学校要举行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谁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年级排名榜的中下层?

  小黄复习功课喜欢口中念念有词。最近他们正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
她随口背出:“画比例图,下打分数。”一旁正在做家务的母亲听得一头雾水。小黄为她解释,这是写说明文的7种方法:画图、比较、举例、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只要记住这7种方法,考试就能得高分。

  母亲的职业就是写作,却从不知道,写文章竟有如此口诀,就把这当作新鲜事讲给一位朋友听。孰料,这位朋友见怪不怪,说前一阵儿向儿子推荐一篇美文,刚上初中的儿子上来就问:它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当母亲的本来还陶醉在文章美妙的意境中,被儿子这冷静的几个问号“打”得张口结舌。难道自己没有读懂?

  “答不上来就算不得好文章。”儿子断言。

  于是,小黄的母亲便开始关注女儿的语文学习。没想到竟发现了很多自己难以理解的“怪”事。

  字词的读音、解释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需要背下来,这很正常。但是小黄的母亲发现女儿经常脱离了课文去背字词的用法。“‘之’字经常的用法有几种?”小黄曾经考过妈妈。“可以作助词、代词、连词……”当妈妈的觉得,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文章去谈某个字的用法,即使是字典也未必能够列举全面。除非是专业研究修辞学的。

  “告诉你吧,结构助词、语气助词、代词、介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提(前)宾(语)……”小黄背的用法甚至比词典上列举得还多!

  按照学语文的常理,一篇文章应该是先通篇诵读,在朗读中体味文章的感情,然后分析文章的层次,学习语言的使用。对一些写得非常好的重点段落、语句,应该背诵继而模仿、体味和活用。但现在的孩子学语文,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对文章的感受、分析、模仿和对字词的理解上,而是把所学的主要篇目拆分成几个重要段落,再从重要段落中拆分出重要语句,再把重要语句拆分成关键字词。一篇文章就背这几个词。

  写了半辈子文章,小黄的妈妈知道,好文章讲究的是变化,有道是“水无常形,文无定法”。怎么能把一篇文章拆成几个关键词?!

  小黄告诉妈妈,文章都是由话语组成的,评价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好坏只要记住“三步曲”就行。第一要“戴帽子”,比如“生动、形象”;第二要解释这句话或这个词的本意,比如“最”字在句子中的词性;第三要说明这句话或这个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像表达了或衬托出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等。小黄说,记住这三步曲和几个关键字词,考试就不会丢分。否则,少一步,丢1到2分。

  这样的阅读真令人难以忍受!就好像一个美人,美的感觉原本是整体上的,变化于静动之间的。而现在,为了证明美,完整的美人变成了各自无关的眼睛、鼻子、嘴巴,甚至头发、手臂等“零件”。这一拆分,美的寄托物失去了,各自独立的“零件”,单独看上去,缺乏个性,没有关联,甚至根本就不美了。

  小黄从小喜欢阅读,家里三个书柜,几乎全是她读过的小说。小黄随意写下的文章经常饱含感情,形象生动,文辞优美。但是,小黄考语文很难得高分。她痛苦不堪地告诉母亲:“这些‘公式’不背不行啊!阅读和学语文根本就是两码事。”

  小黄的妈妈有些搞不懂了。学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阅读?表达?交流?欣赏?还是得分?

  多少年来,学习语文或者整个文科学习,都被公认为是感性的,形象的,整体化的。而数理化的学习才被公认为是理性的,公式化、逻辑化的。语文学习从来推崇的就是多读、多思、多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使是文学大家,读书时也很少分析人家的文章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至于文章中哪些是重点句,哪些是关键词,每个阅读者依自己的视角确定,看法往往不大一致。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引人入胜的文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

  这让人想起了英语语法的学习。为了好记,很多人不得不把感性的句子拆分成理性的公式:现在进行时―――主语+be+动词ing……;过去完成时―――主语+had+过去分词……

  可英语真正学到相当水平,有了语感之后,这些语法公式在使用中会渐渐隐藏到生动的语句和文章背后,甚至被人忘却。和所有以英语为母语的“老外”一样。

  那我们的母语,我们博大精深、千变万化的的汉语,岂能靠公式、靠固定步骤去学习?语文学习中,阅读、表达和考试的标准答案,究竟谁是本?谁是末?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