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0月3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求实篇】
“星味”是什么味
2003年10月31日 04:39:50

杨曲

  时至今日,人们早已不讳言“造星”是一种商业行为。造星机构称“工厂”,造星过程称“生产”,造出的星自然就是产品了。这种产品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与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食品一样,自然也有其味道,于是就有了“星味”―――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星味”,端的还未解其中味。

  初次触及“星味
”这个概念,是媒体报道“国际音乐界最知名的中国钢琴家朗朗首个内地巡演”,“因星味不浓不被国人所欣赏”。这位朗朗人称“钢琴神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享誉全球,曾在国际乐坛掀起一股“朗朗旋风”。若就琴艺而论,自然味道醇厚。然而却缺少“星味”,可见这“星味”不在琴艺之内,而在琴艺之外。

  那么,可搏国人欣赏的“星味”又是什么味?苦思难解。

  日前读一则娱乐新闻,港星温兆伦福建之行在记者见面会上说:“我最近总演坏人,因为制片人对我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为讨女孩子喜欢,我拼命演坏人,坏人演完,还是没有女孩子光顾我,看来我是被制片人骗了。”(10月5日《羊城晚报》)这话虽是一种幽默,不过我宁肯相信制片人说得有理,而从中受到点滴启示―――“星味”,莫不是一种“坏”味?

  人们说明星是“大众情人”,情人自然有性别之分,以男明星为“大众情人”者自然女观众居多。近期有媒体热炒“男色消费”,什么“女人也‘好色’”、“男人也是一朵花”、“‘男色’流行是市场需要”、“乐坛也兴‘花样美男’”等等题目磕头碰脑。如果是这样,那么男明星的市场主要在女性消费者之中,男明星的“星味”当然也得以女性消费者的爱好为转移。女性消费者爱好什么,不一而足,不过“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确乎能找到不少拥趸。如此说来,“坏”味至少是诸种“星味”中的一味。

  沿着这思路想下去,就发现有迹可寻的“星味”还有不少。比如男星女星要称“男孩”“女孩”或者“男生”“女生”才有味,而普通人则视此为“装嫩”,不妨称其为“嫩”味。说来其中也有固然之理,盖因演艺乃青春行当,从业者又称“吃青春饭”,其中的流派也与别的行当不同,称青春派、偶像派。缘此,说“嫩”味属于诸种“星味”中的一味,大概不会有多少异议。恰如烹饪艺术中有“鲜”味,虽在酸甜苦辣咸之外,但若有谁拒不承认它是一味,美食家们是断然不会认同的。

  如今人们常说的“另类”,无非“怪”点而已。“怪”也可以作为一种味道,而为演艺明星所热衷。前不久报纸上有文曰“因为另类,所以偶像”(8月23日《中国青年报》),说周杰伦、罗大佑这些不同年龄段追星族心目中的偶像,共同之处在于都很“另类”。这种“另类”有时是刻意为之,是为了占领特定人群的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之外则难免有“不和谐音”,如30多岁这一拨人对周杰伦现象的批判色彩最为浓烈,认为是商业公司刻意包装和媒体跟风炒作生出的“文化怪胎”。可见这“怪”正是某些造星工厂着力打造的一种“星味”。

  有的造星工厂还喜欢用绯闻包装明星。“绯”乃一种颜色,不好说是什么味道。不过饮食讲究色香味,精神消费也大抵如此。再说,现代艺术讲究感觉挪移,能嗅出颜色也未可知。既能嗅得出,毋宁说也是一味。

  凡此种种,难以尽述。“星味”既有市场价值,当然就是挡不住的。不过玩味诸多“星味”,的确与艺术关系不大。于是不免替精神产品的消费者担忧:别只带走“星味”,而把艺术原封不动留给商家。果如此,岂非买椟还珠?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