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3年11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社会报告
社会急需 高职人才形成卖方市场
概念不清 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报考

2003年11月09日 00:14:13

本报记者 梁国胜

  最近,一项有关报考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以下简称“高职”)的调查显示:在全国接受调查的2982人当中,有40.7%的受访者认为只有分数低的人才会报考高职,33.2%的受访者认为上高职没有前途,25.5%的受访者对高职不了解,不想报考,只有27.8%的受访者认为上了高职也能成才。该项调查是由新浪网、北京易迈步教育研究院和北京晚报今年9月在网上联合实施的,受访者中男性占63.7%,女性占36.3%。

  学生家长不了解高职

  这项调查结果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高职的一些态度和看法。北京一位正在读高三的学生王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高职,而且对于高职的毕业去向和所学的东西也不了解。如果考不上普通高等院校的话,我会选择复读,而绝对不会想到去报考高职。”另外一名高三学生刘飞则表示,在他的印象中,高职就是为毕业以后找工作方便而设立的,他不会考虑读高职,父母也希望他能够考上本科,如果最后因为分数实在太低读了高职的话,也会对专业相当挑剔,那些不吃香的专业他是不会选择的。

  上面这些话也许代表了相当多的高中生的想法:他们对高职缺少起码的了解,认为读高职是无奈时的选择,是一条退路而已。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也认为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名牌高校,甚至有些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职毕业以后就是当“工人”,把“职高”和“高职”混为一谈了。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从1999年才开始成规模地发展起来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于人们熟知的其他类型的教育而言,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层次、类型以及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等还不太清楚,以致社会上产生了诸如“高职与职高差不多”、“考不上大学可以读高职”等误传,影响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针对目前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存在的偏见,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的胡喜平处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在精英化教育的模式下,很多人认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是到办公室当干部,但在如今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必然会有相当多的人需要去一线从事技术性的工作。而在经济建设的人才梯队中,高职毕业的大学生主要承担着这方面的任务,这类人才也是不可替代的。缺少了他们,人才资源的配置就不可能达到最优。

  胡处长说,高职教育的目的不是像普通高校那样培养学科型人才(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能够直接运用科研成果的应用型人才,这种教育形式提倡以就业能力指导为中心,针对岗位进行职业培训。高职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能力十分具体,一般在学校里还需要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顶用,这些都是用人单位非常需要的,同时也是高职生在毕业分配时的竞争优势所在。

  高职教育发展前景看好

  据有关专家介绍,高职教育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而且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突出的例子是德国,二次大战后德国的工业和经济迅速崛起,很快成为工业的经济强国,其“秘密武器”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得好,这已经是国际上众所周知的事实。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约为781万人,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尽管如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高级技术人员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急需状态,据有关部门透露,到2005年,广东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达502.4万人,而目前缺口达130多万人。有关专家警告说:“如果不尽早采取措施,到时招收高级技术人员比招研究生还难的现象就不再是个别的了。”

  同时,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看,高职学校毕业生的毕业分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已经呈现出优势。而且,随着加入世贸后,“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就更加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记者还从教育部高职高专处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政府和教育部门将会进一步加大对高职的投入力度。同时,更多的教育界人士相信,随着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对社会的贡献逐渐增大,人们对高职教育会有新的认识,高职会在社会上获得它应有的地位和评价。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